重樓,又稱七葉一枝花,在民間泛指黑藥花科(Melanthiaceae)重樓屬(Paris)植物(有的分類系統將其置于百合科或延齡草科)。本屬植物形態獨特,大都一株一莖,莖上長一輪葉,葉上方又有一輪葉狀萼片,形如樓臺重疊,故有重樓之稱,又因本屬植物多數個體葉數為七(一般4~16片),在葉上方生花一枝,因此又稱七葉一枝花。
重樓屬植物極具藥用價值,我國勞動人民對其藥用價值的認識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代中草藥典籍中常稱之為重樓、重臺、重樓金線、重樓一枝箭、蟲蔞、三層草、蚤休、蚩休、螫休、鐵燈臺、七葉一枝花、紫河車、草河車、草甘遂、白甘遂等。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蚤休,味苦微寒,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山谷。”的敘述。據專家考證,此書中記載的蚤休即重樓屬中的華重樓(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Fr.) Hara)。《本草綱目》中,在蚤休條目又有“紫河車,足厥陰經藥也。凡本經驚癇、瘧疾、瘰癘、癰腫者宜之。”的記載。在《植物名實圖考》中,還記載了滇南土醫對重樓的用法,稱其 “為大苦大寒,入足太陰,治濕熱、瘴、虐、下痢”,并說滇南多瘴,故為常用藥。中醫認為:重樓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之功效,用于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打傷痛、驚風抽搐等癥。在民間,七葉一枝花是治療蛇傷應用最為廣泛的草藥之一,一般的蛇藥配方中都少不了它。通過現代植物化學研究,已從該屬植物中分離鑒定了甾體皂甙數十種,甾體皂甙元為螺甾烷醇類、異螺甾烷醇類、味甾烷醇類以及變形螺甾類,有很強的生理和藥理活性,具有抗腫瘤、止血、鎮痛、鎮靜、免疫調節止血、祛痰和抑菌、抗早孕殺滅精子、抗細胞毒等作用,在臨床上應用于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神經性皮炎和外科炎癥以及治療骨癌等,而且都有顯著的療效。目前,作為重要的中成藥原料,重樓是云南白藥、季德勝蛇藥片、宮血寧膠囊、抗病毒顆粒等40余種國藥準字號中成藥中的重要配方成分。
2014年5月,武漢植物園的王青鋒、胡光萬研究員等人帶領中科院大學招收的首批肯尼亞籍留學生,在湖北九宮山開展植物學野外科考實習時,在深山密林中遇到一種形態獨特的重樓屬植物。該種重樓葉片光亮,雄蕊數量稀少,有著近二十年重樓屬植物研究經驗的胡光萬博士一下被這種特殊的重樓所吸引。為了對其進行充分的形態學觀察和分類學研究,胡光萬后來又兩次前往發現地及周邊區域進行考察,又發現了該重樓一定數量的個體。少量個體被帶回武漢植物園的溫室進行悉心栽培,在隨后的三年中,它們生長良好,每年都能正常開花結實。經過三年多的栽培觀察,結合野外考察和標本研究,全面掌握了該種重樓的形態特征和生長規律。
與同樣在進行重樓屬植物研究的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王智工程師討論過程中,發現其在湖南大圍山也采集過此種重樓。通過合作研究,最終確定這種重樓為從未記載過的新種,于是根據其葉特別光亮的獨特特征,將其命名為Paris nitida G. W. Hu, Z. Wang & Q. F. Wang(亮葉重樓)。該新種在形態上與高平重樓(Paris caobangensis)最為接近,主要區別在于其葉4-5枚,老葉近革質,光亮,雄蕊少,只有1-2輪。對該新種進行描述的文章以“Paris nitida (Melanth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Hubei and Hunan, China”為題,正式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該新種的主模式標本被保存在武漢植物園標本館(HIB)中。
至此,全世界重樓屬植物增至29個種,它們分布于歐亞大陸的熱帶及溫帶地區,我國種類最多,有24種,全國都有分布,尤以西南各省區種類和資源最為豐富。
我國的重樓屬植物雖然種類最多,分布廣泛,但是由于本屬植物生長緩慢,每年生長量非常小。其藥用價值重要,民間采用量很大,又是多種中成藥和新藥的主要原料,因此每年的消耗遠遠超出了野生重樓的生長量,現野生資源已幾近枯竭。因此,一方面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對重樓的野生資源進行重點保護,禁止濫采濫挖,使其種質資源能得以延續;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出有效的人工繁殖及栽培方法,一改以往向自然掠奪的方式,通過人工栽培,自給自足。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珍貴的重樓屬植物資源長久地被人們所利用,為人類造福。
論文鏈接:http://www.mapress.com/j/pt/article/view/phytotaxa.314.1.16
亮葉重樓(Paris nitida G. W. Hu, Z. Wang & Q. F.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