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是一種富含Vc的經濟水果,目前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盡管我國學者對中華獼猴桃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然而對獼猴桃葉綠體基因組并未進行組裝和注釋。
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姚小洪副研究員在黃宏文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了不同倍性的中華獼猴桃復合體葉綠體基因組測序以及序列解析。研究發現,不同倍性的中華獼猴桃復合體葉綠體基因組在序列結構上不存在差異,基因組大小為155,446-157,557 bp,具有被子植物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典型的環型結構;編碼113個基因,其中包含7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30個tRNA基因以及4個 ribosomal RNA 基因;與近緣物種相比,獼猴桃葉綠體基因組的反向重復區(IR)發生了序列收縮(IR contraction);此外研究發現,clap基因從葉綠體基因組轉移到核基因組中,而近緣的山茶科植物的clap基因仍然位于葉綠體基因組中;基于編碼基因的系統發育分析結果支持獼猴桃為被子植物菊分支的基部類群。
研究結果為獼猴桃科的系統進化、譜系地理學以及葉綠體遺傳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礎,目前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PLoS ONE雜志上。
獼猴桃科與近緣物種的葉綠體基因組LSC, SSC以及 IR區邊界位置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