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圖片新聞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山地森林優勢物種分布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探究驅動物種分布的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基本目標之一。生態位理論認為物種分布主要由環境條件決定;而中性理論則認為環境條件并不重要,擴散限制和種群統計隨機性可以驅動物種分布。現在普遍認為兩種機制相互補充,因此評估兩者是的相對貢獻是當下生態學們關心的問題。方差分解法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區分環境因子和與空間相關過程對物種分布方差的相對貢獻。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研究生王慶剛在江明喜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湖南八大公山25公頃樣地第一次調查中14個優勢物種的分布數據和以及樣地地形數據(地形因子是一種重要的環境條件,它通過影響土壤、光照、水分等條件來影響物種分布),以Moran’s eigenvector map(此前學者通常稱其為Principal Coordinates of Neighbor Matrices)代表空間因子,做方差分解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物種間存在較大差異:(1) 總體上,地形因子可以單獨解釋物種分布約2.1%的方差,空間因子可以單獨解釋約41.2%,地形因子和空間因子共同解釋約13.8%,沒有被解釋的部分約占42.9%(2)大部分物種在20m樣方大小時地形解釋率高于10m50m,表明20m的樣方可以較好的捕捉到物種在一個生境內的分布,而50m的樣方內可能包含不同生境類型; 4個物種的空間單獨解釋率在20m樣方大小時最大,可能與它們種子的近距離擴散有關;(3) 大部分情形下,地形解釋部分以及空間因子單獨解釋部分,在物種包含的個體數最多那個的生活階段(幼樹、小樹、成年樹)最高,這反映了樣本量效應。該物種水平上的研究是對此前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有力補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亞熱帶山地森林群落的構建,同時,該研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提出了新的假設,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研究思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07046531200329)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項目(項目編號29200931131101919)的資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綜合類期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DOI10.1007/s11434-014-0453-9) 上。 

              論文鏈接  

             

              14 個物種在不同樣方大小下方差分解的結果。(a)灌木;(b)林下層;(c)喬木 

              [a]地形單獨解釋率;[b]地形和空間共同解釋率;[c]空間單獨解釋部分;[d]未解釋部分

            植被生態學學科組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