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區森林恢復及重造林的問題一直以來是恢復生態學方面的熱點問題,而由此帶來對其土壤碳氮有機庫的影響仍難以預測。森林恢復通過長期的碳儲存(植被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碳損失,但其對土壤碳氮庫帶來的影響不一定是正效應。
為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竇曉琳在程曉莉研究員的指導下,運用土壤分餾和碳氮穩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就我國南方紅壤侵蝕區不同恢復年齡的馬尾松林對土壤有機碳氮循環的影響機制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揭示,森林恢復齡為18-30年的馬尾松林顯著增加了土壤中碳氮含量,這與地上植被較高的生物量輸入和較低的土壤有機質降解速率有關系;而森林恢復齡為10年的馬尾松林中碳氮含量并沒有顯著增加,這是由于造林前幾年的土壤碳流失率較高,而增加的凋落物輸入并不足以彌補導致。穩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相比森林恢復齡18-30年的林分,森林恢復齡10年的林分土壤中老碳的降解速率更高;同時隨著森林恢復年限的增加,土壤氮的損失是逐漸減小的。該研究不僅揭示出紅壤侵蝕區土壤碳氮動態對于森林恢復的響應機制,也為當地政府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和借鑒。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以“Reforest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alters soil organic carbon andnitrogendynamics in eroded soil in south China”為題,發表在國際生態學期刊Ecological Engineering上。
福建長汀紅壤侵蝕區森林恢復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數據分析圖
(系統生態學學科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