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與貧困地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地理重疊。在這些地區,人類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貧困加劇與環境惡化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社會-生態耦合系統陷入“貧困陷阱”。為了實現貧困消除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許多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大型生態工程或生態補償機制。這些生態工程的有效性評價是科學界、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及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秦嶺南坡的金水河流域地處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同時也是我國典型的、且集中連片的貧困山區。1978年,該流域設立了佛坪國家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等珍稀瀕危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隨著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啟動,2000年,該流域作為工程重點地區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因此該流域為研究生態工程的生態、社會經濟效應提供了天然實驗地。
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課題組張克榮博士在張全發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遙感監測并結合歷史文獻及入戶調查,揭示了以退耕還林工程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有效地保護了秦嶺金水河流域原有森林,促進了植被恢復與經濟發展;提出了“整合遙感監測、歷史文獻、居民感知的綜合評價法”,為開展生態工程有效性評估及區域生態安全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范例。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以“Sustainabilit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und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Lessons from a biodiversity hotspot in western China”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
(系統生態學科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