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逃逸了與其協同進化的專食性昆蟲但是又面臨新的廣食性昆蟲的取食,所以入侵植物的防御策略在入侵地會發生改變。由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面臨的昆蟲取食壓力較小,所以將用于防御的資源轉移到生長繁殖從而競爭能力增強(EICA競爭力增強進化假說)。很多研究已經報道了入侵植物防御與生長之間的權衡,發現有些入侵植物的防御能力下降,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關于這些爭論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對不同類型的防御能力進行深入研究。因為植物防御不同食性昆蟲的化學防御物質是不同的,數量防御物質主要防御專食性昆蟲而質量防御物質主要防御廣食性昆蟲。目前沒有研究報道入侵植物不同類型防御物質是如何演化的。
武漢植物園入侵生物學課題組博士生王毅在丁建清研究員和我院外籍研究員、美國萊斯大學Evan Siemann教授指導下,比較了烏桕入侵地種群(美國)和原產地種群(中國)的兩大類化學防御物質(5種類黃酮和4種單寧)的差異以及入侵種群化學防御變化對不同食性昆蟲發育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烏桕入侵地種群的類黃酮含量升高而單寧含量下降,不同類型的化學防御物質之間存在權衡。這些化學防御物質的變化導致了專食性昆蟲在入侵地種群上發育更好,而廣食性昆蟲則不然。由于這些次生代謝物質的生物合成成本可能存在差異,入侵植物因此獲得了更多的資源用于生長和繁殖。
本研究發現了入侵植物應對天敵昆蟲群落變化而發生的防御策略的轉化,從植物抗性次生代謝產物演化的角度揭示了入侵機制。在國際上第一次報道了入侵植物不同類型抗性化學物質的演化,并發現了這些化學物質的變化影響了不同食性昆蟲的發育,為進一步揭示植物入侵機制提供了新的依據。研究結果已經在國際著名生態學期刊Journal of Ecology在線發表。
化學防御物質的變化導致了專食性昆蟲在入侵地種群上發育更好,而廣食性昆蟲則不然
(入侵生物學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