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草屬(車前科,以往常置于玄參科)植物全世界約有20余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北美洲。本屬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多具互生葉,萼片五枚,管狀花冠檐部四裂。花冠筒直或稍彎曲,通常里面被一圈柔毛。該屬植物在中國和其他地區有多種用途,常用于治療和處理水腫、腹水、血瘀、慢性腎炎損傷、發熱、咳嗽、頭痛、關節炎、痢疾、風濕病、胸腔積液、肝損傷等疾病。盡管該屬植物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使用,但鮮少看到關于其傳統用途、植物化學和藥理學的綜述性文章。武漢植物園東非植物區系和分類學學科組研究人員通過對在線數據庫、報告和書籍的廣泛搜索與查閱,收集并整理了關于腹水草屬物種的民族植物學、植物化學、藥理學等方面的數據與資料,這對系統地評價其藥用潛力以開發相關藥物及促進該屬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結果顯示,共有11種腹水草屬植物被廣泛用于傳統醫學中,其中以在中國的使用量最高。據報道,從該屬物種中分離出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環烯醚萜、萜類、黃酮類、碳水化合物、植物甾醇和酚類化合物等。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免疫調節、抗炎、鎮痛和胃保護活性等多種藥理活性,這為其廣泛的民族植物學用途提供了理論支撐。腹水草屬植物作為治療多種疾病的潛在候選藥物,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然而,目前對于該屬植物的毒理學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極大地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因此,進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學、藥物標準和作用機制,對確保質量、安全和療效尤為重要。
相關論文以" A review on the 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genus Veronicastrum (Plantaginaceae) "為題發表于國際期刊Ethnopharmacology。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項目和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資助。肯尼亞籍學生Elizabeth Syowai Mutinda、Elijah Mbandi Mkala和與湖南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任靜為共同第一作者,胡光萬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組的其他學生也參于了該項研究。
圖1 研究內容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