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研究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豐富度空間格局及決定因素研究中取得進展

              了解特有類群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機制對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莢蒾屬物種多樣性中心,特有類群豐富,特有比例高達62%。然而,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莢蒾屬種質資源庫、武漢植物園生態景觀與工程學科組研究人員基于標本記錄及野外調查數據,確定了61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的分布信息利用物種分布模型MaxEnt研究了特有類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影響因子研究結果表明莢蒾屬特有類群在中國的物種多樣性熱點地區主要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山區,物種豐富度最高的區域在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附近的山地。莢蒾屬特有類群中約三分之一為稀有類群,分布區域分散且缺乏保護。莢蒾屬特有類群的物種豐富性空間格局可以用環境能量、水資源和氣候季節性三個假說來解釋。本研究對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豐富度分布及其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認識和解釋。同時,為莢蒾屬特有類群的保護提供了措施,為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的保護提供了指導。 

              相關研究成果" Spati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Endemic Taxa Richness in the Genus Viburnum (Adoxaceae) in China "為題,發表于國際SCI期刊Diversity上,武漢植物園生態景觀與工程學科組呂文君和湖北民族大學研究生杜勝藍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武漢植物園劉宏濤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

            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豐富度空間格局及熱點地區


            利用簡單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簡單條件自回歸模型(CAR)同步自回歸模型 (SAR)三種不同模型分析環境能量、水資源可利用性、氣候季節性變化、空間異質性和歷史性氣候變化假說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豐富度的解釋

            利用簡單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簡單條件自回歸模型(CAR)同步自回歸模型 (SAR)研究了中國莢蒾屬特有類群豐富度與解釋變量MAT:年均溫、ART:溫度年較差、MTC:最冷地區平均溫度MAP:年均降水量、PDM:最干燥月份平均降水量TS:溫度季節性,PS:降水季節性REL:每個柵格的高程范圍、TRI:地形粗糙指數、NDVI:歸一化植被指數、MATano末次冰期以來的年均溫、MAPano末次冰期以來的年均降水量之間的關系



            生態景觀與工程學科組 呂文君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