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207種以上蘭科蝦脊蘭屬(Calanthe)植物,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傳統醫學中,該屬植物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此外,本屬一些物種也常被用作補藥及關節疼和牙疼的止痛藥。
武漢植物園東非植物區系和分類學科組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文獻進行廣泛查閱,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關于蝦脊蘭屬物種的民族植物學用途、植物化學、藥理學和保護生物學等方面的數據與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共有19種蝦脊蘭屬植物被廣泛用于亞洲不同地區的傳統醫學中。目前,從蝦脊蘭屬物種中共鑒定出265種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堿、萜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類化合物等。這些化合物表現出諸多寶貴的藥理活性,如修復毛發、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護肝臟、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從臺灣蝦脊蘭(C. arisanensis)中分離出來的Calanquinone A對六種惡性細胞系具有抗腫瘤活性。然而,目前對于該屬植物的毒理學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極大地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因此,進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學、藥物標準和作用機制,對確保質量、安全和療效尤為重要。保護生物學相關數據顯示,蝦脊蘭屬植物的保護情況不容樂觀,本屬中一些亟待保護的物種,如峨邊蝦脊蘭(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據報道,這些物種滅絕的高風險主要歸因于非法貿易和不可持續地采集與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嚴格的藥用蘭花貿易、收集和可持續利用等相關準則,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促進該屬物種的保護。本研究對于未來合理利用蝦脊蘭屬植物資源,挖掘開發相關藥物及頒布有效的保護策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研究論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為題發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項目和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資助。肯尼亞籍學生Consolata Nanjala為第一作者,胡光萬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圖 研究主要內容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