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戰略性工程。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運行,中線沿線區域有超過6000萬人直接使用漢江水,解決了工程輸水沿線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4省(市)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問題,并兼顧工程沿線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因此,工程水源地的水環境保障直接關系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效益。
武漢植物園農業環境生態學科組研究人員與商洛學院學者合作,對丹江口水庫(胡家嶺)、取水口(陶岔)以及漢江下游入江口(宗關)三處取水前、后(2006-2018年)的水質狀況進行了分析。發現三處的水體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及氨氮含量的季節變化趨勢相似。基于四個水質參數的最小水質指數(WQImin)分析,發現水庫(胡家嶺)及漢江下游入江口(宗關)的大部分水樣的水質狀況良好。庫區(胡家嶺)調水前、后的水質無明顯差異。取水口(陶岔)及漢江下游入江口(宗關)水質有所改善。研究表明,水庫跨流域調水不會惡化當地及下游的水質,也不會顯著減少下游入江流量。本研究可以為其他有嚴重水危機地區的水資源跨流域管理提高參考。
研究成果以“Does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deteriorate the water quality of reservoir and downstream? A case-study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發表(2020,24:e01235)。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Y852711S03)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1989420307769
圖1 水質監測點及水質的時間變化特征 (2006-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