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研究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云南發現苦苣苔科新物種并命名

              近日,武漢植物園東非植物區系與分類學科組分別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Nordic Journal of Botany和Phytotaxa發表苦苣苔科2個植物新類群。

              云南省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年都有許多植物的新類群在此被發現。盈江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屬喜馬拉雅山延伸的橫斷山脈之西南端,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為南亞熱帶季風季候,年均氣溫19.3℃,西南與緬甸接壤,與緬甸相鄰地區,植被茂盛,物種豐富,但以往在此區域開展的植物資源調查十分不充分。

              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Lysionotus D. Don)大約有30種,灌木或亞灌木,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爾,向東經不丹、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北部和中國南部至日本南部。該屬僅有的兩個多樣性分布中心是我國的廣西-貴州-云南喀斯特地區和云南-西藏西南部及印度東北部。我國是該屬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國家,目前已知至少有25種和6個變種,其中一半以上是特有種。經王印政等對吊石苣苔屬進行修訂后,該屬及物種的界限清晰,近20年來已有5個新類群被報道。

              長蒴苣苔屬(Didymocarpus Wallich)約有100種,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中國南部、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半島至蘇門答臘。該屬在我國有35種5變種,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但大多數物種只分布在云南省。

              2019年6-7月,東非植物區系與分類學科組在對云南省盈江縣進行野外調查時,在布滿苔蘚的樹干和石頭上發現兩種形態特異的苦苣苔科植物,在我園王青鋒研究員和胡光萬研究員的指導下,學科組研究人員經過一年生物周期的觀察,對其形態特征進行詳細的描述對比、查閱文獻和館藏數字化標本(KUN、PE、E和TI等),確定它們為新的植物類群,分別命名為猩紅吊石苣苔(Lysionotus coccinus G.W. Hu & Q.F. Wang)和長萼長蒴苣苔(Didymocarpus longicalyx G.W. Hu & Q.F. Wang)。

              猩紅吊石苣苔(Lysionotus coccinus)(圖1)與深紫吊石苣苔(L. atropurpureus)最為相似,但新種根狀莖橢圓形3.5–4.5 × 2.3–2.5 cm,葉邊緣波狀齒,聚傘花序具6–15朵花,花冠猩紅色,苞片三角卵形5–10 × 4–8 mm,花萼長10–12 mm,花冠長約1.5cm,易于與之區分。文章連接https://doi.org/10.1111/njb.02912

              長萼長蒴苣苔(Didymocarpus longicalyx)(圖2)與目前僅在我國西藏東南部墨脫縣分布的墨脫長蒴苣苔(D. medogensis)和腺毛長蒴苣苔(D. glandulosus )最為相似,但新種花梗被微柔毛,花萼長達8mm,深紫紅色花冠有3個黃色斑點和唇瓣上有幾道黃色條紋等,易于與之區分。文章連接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475.1.6

             

            圖1:猩紅吊石苣苔(Lysionotus coccinus)

             

            圖2:長萼長蒴石苣苔(Didymocarpus longicalyx)

            東非植物區系與分類學科組 田徑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