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研究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微塑料和重金屬復合污染對蚯蚓毒性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微塑料(MPs)是指粒徑在0.1~5 mm之間的塑料碎片或顆粒,不論是在水體還是陸地環境都被廣泛報道。由于MPs可能直接或間接被攝入生物體內,因此對MPs潛在的生態系統功能和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受到很大的關注。MPs獨特的表面特征使其能與環境中多種污染物相互作用,比如其能同重金屬污染物發生吸附/解吸附作用,成為其它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內的載體。由于動物腸道表面活性劑的存在,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屬在生物體內容易發生解吸附,這一過程可能導致更高的生態風險。目前,對MPs和重金屬協同污染的生態風險尚不清晰。

              武漢植物園博士生周艷飛進行了微塑料和重金屬復合污染對蚯蚓毒性效應研究,以聚丙烯微塑料 (PP) 和鎘 (Cd2+) 為實驗材料,研究了多個MPs和鎘濃度處理對蚯蚓的毒害效應。結果發現,單獨暴露于微塑料(>300 mg·kg-1)或同時暴露于微塑料與鎘環境下42天后蚯蚓生長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微塑料暴露蚯能引起蚯蚓氧化損傷,并且鎘的存在加速了微塑料的不良反應。此外,蚯蚓體內微塑性積累量達4.3~67.2 particles·g-1,塑料顆粒積累使蚯蚓體內鎘的積累量增加9.7%~161.3%。該研究表明土壤環境中的微塑料能作為重金屬污染物的運輸載體或是以一定方式增加重金屬鎘對土壤動物的生態毒理效應。

              研究結果以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and cadmium on the earthworm Eisenia foetida為題,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周艷飛為論文第一作者,華南農業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王俊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資助項目(2018YFD0900604)、廣東省高校珠江學者資助計劃(2018)、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Y623321K01)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2273

              

            圖1. 蚯蚓體內MPs積累量

            濕地生態學學科組 周艷飛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