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研究進展

            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在非洲發現葫蘆科新物種并命名

              近日,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聯合開展的《肯尼亞植物志》編研項目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在肯尼亞西部森林發現了一個葫蘆科馬(báo)兒屬植物新種,并正式對其進行了命名和發表。至今,研究團隊已在非洲發現并命名13個植物新種(含1新變種),這也是其近幾年來發表的第5個馬兒屬植物新種。

              葫蘆科(Cucurbitaceae)馬兒屬(Zehneria)植物有60余種,以東南亞、熱帶或亞熱帶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為分布中心。近些年,東非馬兒屬新種被逐步報道,說明該地區的馬兒屬植物的多樣性可能被遠遠低估。2016年12月,中-非中心聯合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組成中-非聯合科考隊,在對肯尼亞西部的南迪(Nandi)縣開展大規模植物本底調查時,發現一種形態獨特的葫蘆科馬兒屬植物,其花序基部明顯的葉狀苞片,顯著區別于常見的馬兒屬植物種類,這點引起了考察人員的注意。在隨后三年的野外考察中,考察隊員又多次針對性地收集到該馬兒其他居群的植物標本。

              在武漢植物園王青鋒研究員和胡光萬研究員的指導下,博士生魏能等人對東非的馬兒屬植物開展系統分類學研究。在充分的文獻查閱和標本比對基礎上,開展了詳盡的形態學研究,同時結合分子系統學分析,重建了該屬系統發育框架。最終,將肯尼亞西部森林采集到的馬兒屬植物,確定為從未被記載的植物新種;并根據其明顯的葉狀苞片特征,將其命名為“大苞馬兒(Zehneria grandibracteata G.W. Hu, Neng Wei & Q.F. Wang)”,以“Zehneria grandibracteata (Cucurbitaceae), an overlooked new species from western Kenyan forests”為題發表在最近一期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Keys上。

              事實上,該新種在肯尼亞西部的多個森林中都十分常見。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標本館(K),比利時梅斯植物園標本館(BR)和肯尼亞東非標本館(EA),在過去幾十年間,均已保藏了該新種的標本,但均將其鑒定成了舊世界廣泛分布的糙毛馬兒(Zehneria scabra)。該新種區別后者的主要特征包括:葉狀苞片,全株近無毛,花萼筒較短(1.8-3毫米),花絲較短(約1.5毫米),雌雄花序均無柄,且花朵更密集。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人開展的馬兒屬分子系統研究基礎上,團隊加大對非洲馬兒屬類群的廣泛取樣,重建了基于nrITS序列的該屬植物分子系統發育框架。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狹義馬兒屬(Neoachmandra)為并系,支持將其并入馬兒屬(Zehneria)中。并且發現,著名植物分類學專家Charles Jeffery 早在1962提出的兩亞屬分類系統(subg. Zehneria和subg. Pseudokedrostis)十分具有前瞻性,其總結的共衍征,包括雄蕊著生位置,藥室和藥隔特征,花梗長度等,能與分子系統樹上的相關類群大體吻合。此外,研究還首次總結了果實形狀特征(短球形和長紡錘形/橢球形)對該屬屬下分類系統劃分的重要性。這些發現,為后續建立和完善該屬的分類系統夯實了基礎。

             

            圖版1:新種大苞馬?兒(Zehneria grandibracteata G.W. Hu, Neng Wei & Q.F. Wang)的形態特征

             

            圖版2:基于nrITS序列數據構建的該屬系統發育框架(紅色類群為此次發表的新種)

            植物多樣性與進化學科組 魏能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