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研究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非洲藥用植物苦蘇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地區,平均海拔僅次于南極洲,自北向南依次為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東非大裂谷以及南非高原,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非洲地理地貌和氣候因素復雜,降雨量差異大,垂直溫差懸殊,其獨有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非洲大陸豐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其中藥用植物更是成了非洲當地居民預防疾病和保障健康的最重要的天然產物。“非藥”的優勢在于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造就特異活性成分積累及其相應的生物活性的顯著特點。苦蘇是一種多用途的雌雄異株樹木,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例如,花被作為飲品廣泛的應用于腸寄生蟲病治療,根部在非洲當地可以聯合其他植物藥用于治療癌癥。但迄今為止,苦蘇中與這些生物活性相對應的具體藥物化學成分研究甚少。 

              中科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武漢植物園植物化學生物學學科組博士生范民霞在郭明全研究員的指導下,基于最近研究發現抗氧化活性也可能是抑制腫瘤細胞重要的途徑之一,利用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和核磁共振技術(NMR)從苦蘇中鑒定出一系列具有抗氧化和抗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的化合物。首先結合苦蘇不同活性部位總黃酮和酚類物質含量測定和抗氧化活性篩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鐵離子還原能力),篩選到苦蘇中抗氧化活性相對較高的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其次,結合抗腫瘤細胞增殖活性篩選,發現乙酸乙酯部位對三種癌細胞的抗增殖活性高于其他部位。從而,確定苦蘇的活性部位,隨后利用LC-MSNMR對苦蘇根活性成分進行了分離和鑒定,分析鑒定到九個起主要作用的酚酸類與黃酮類化成分,并在MTT實驗中發現槲皮素對結腸癌細胞(HT-29)和肝癌細胞(HepG2)的增殖抑制活性最強,DPPH實驗中發現咖啡酸的抗氧化活性較強。這些結果不僅為苦蘇的傳統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其進一步可持續開發利用。 

              上述研究成果以“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Properties of Hagenia abyssinica Roots and Their Potentially Active Components”為題,發表在藥物化學領域JCR TOP 10%國際學術期刊Antioxidants上。該研究工作得到湖北省科技創新重點項目2017AHB054)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mdpi.com/2076-3921/9/2/143 

            植物化學生物學學科組 范民霞、劉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