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發明專利“巖質邊坡的生態修復方法”(ZL 201610613789.7)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發明人:劉宏濤,王福龍,宋利平。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加快,大規模的建設如公路、鐵路、水利等工程迅猛發展。這些工程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同時由于工程規模大、涉及面廣,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邊坡,破壞了既有植被,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
目前,對于坡度小于60°的邊坡處理方式:一是采用擋土墻、抗滑樁、板樁結構等工程防護,但存在以下不足:施工機械要求高,施工方法復雜,治理工程造價高;開挖面大,坡面不宜綠化,且邊坡生態修復能力差;易滑坡,邊坡的穩定性差。二是客土種子噴播技術、噴混植生、植生網等技術,短期綠化效果較好,但隨著日積月累的雨水沖刷極易導致沉降、垮塌,且中、后期綠化效果難以維持。
針對上述問題,武漢植物園副主任劉宏濤研究員等率領生態與景觀工程研究團隊成員共同發明了“巖質邊坡的生態修復方法”,通過在巖質邊坡上安裝一種結構簡單、穩固性好的植生巢,在植生巢內填充基質與種植植物,從而實現對巖質邊坡的長久綠化。不僅解決了上述問題,且發明的方法簡單易行、實用性強、適用性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