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果實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質元素及氨基酸,被譽為“水果之王”,是我國山區農民精準脫貧的特色優勢樹種。至2015年,中國獼猴桃已經形成栽培面積、產量和產值分別超過25萬公頃、250萬噸和250億元的規模,居世界首位。近年來,隨著種植規模的逐年擴大,獼猴桃果實軟腐病已在新西蘭、韓國、日本、意大利和智利等多個國家及地區報道,嚴重制約了世界獼猴桃產業的健康發展。2014-2015年,獼猴桃資源與育種課題組對中國獼猴桃果實軟腐病的發生進行了大規模地調查,發現該病已成為中國獼猴桃產區獼猴桃果實成熟期和采后貯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在四川、陜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獼猴桃主產區的發病率高達20%-50%。研究并解決軟腐病對獼猴桃產業的威脅已經成為獼猴桃科研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明確獼猴桃果實軟腐病的致病菌種類,是解析獼猴桃采后應答軟腐病菌的分子機理,制定軟腐病防治措施及抗性育種策略的基礎。獼猴桃資源與育種課題組李黎助理研究員在鐘彩虹研究員的指導下,對2014-2015年收集自河南、湖北、重慶、江西、貴州、陜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及湖南等獼猴桃主要栽培地區的138份獼猴桃軟腐病樣本進行了病原菌分離鑒定。運用生物學特性及顯微結構觀察、致病性測定及ITS、β-tublin、SSU, LSU, GAPDH, RPB2 and TEF-1等多序列基因分子鑒定等方法,發現引起中國獼猴桃軟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擬莖點霉菌Phomopsis sp.(有性態Diaporthe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及盤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檢出率分別為52.6%、23.7%、13.2%及10.5%,由此證實擬莖點霉菌Phomopsis sp.為中國獼猴桃果實軟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目前國內外已報告為獼猴桃軟腐病致病菌的擬莖點霉菌種類有Diaporthe. actinidiae,D.ambigua, Phomopsismali, Phomopsisvaccinii,D.novem, D.lithocarpu,D. australafricana 及D. viticola 等。其中D. actinidiae 菌株,1975年首次被鑒定為新西蘭獼猴桃軟腐病的致病菌;1982年被鑒定為新西蘭獼猴桃軟腐病的主要致病菌;隨后,該菌株分別在意大利、美國、韓國、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西北地區發現,但一直未曾在中國境內被鑒定到。最近,經過多次實驗分析驗證,李黎首次在中國湖南及湖北省的獼猴桃軟腐病感病果實上分離并鑒定到了Diaporthe. actinidiae 病原菌。同時,在陜西、湖北及四川的獼猴桃軟腐病感病果實上,首次鑒定到曾報道僅會引起獼猴桃果實霉變的Alternaria alternate 菌株,證實該菌株在適合的條件下也會引起獼猴桃果實軟腐病的發生。研究成果已分別在Plant Disease 在線發表。
2016年,李黎已發表兩種首次被鑒定為中國獼猴桃軟腐病的致病菌:Pestalotiopsismicrospora,Diaporthelithocarpus。本次是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學科組鑒定并發表的第3-4個中國軟腐病致病菌種類,為我國獼猴桃軟腐病的抗性機理研究、抗病品種選育及防治等工作奠定了基礎。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研究項目(KFJ-EW-STS-076)及農業部作物種資質源保護與利用項目(2015NWB027)支持。
Diaportheactinidiae菌株的生物學特征及導致的獼猴桃軟腐病癥狀
Alternariaalternata菌株的生物學特征及導致的獼猴桃軟腐病癥狀
基于ITS, SSU, LSU, GAPDH, RPB2 及TEF-1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證實Alternariaalternata菌株鑒定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