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是東非沿海國家,赤道橫貫其中部,并與由北向南的東非大裂谷交匯,形成著名的“東非十字架”。受到地理地勢、氣候、土質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肯尼亞的植被類型多樣,植物種類豐富。
武漢植物園王青鋒研究員及其團隊早在2009年就開始關注肯尼亞的植物多樣性,開展了一系列綜合科學考察。在王青鋒研究員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周亞東將研究課題定為“東非肯尼亞山維管束植物多樣性研究”,在前期考察基礎上對肯尼亞山植物多樣性做了大量補充調查和標本鑒定。
2015年8月,相關人員在進行肯尼亞山植物多樣性考察時,采集到一種葫蘆科馬交兒瓜屬植物。2016年6月,采集到了該植物的完整標本,并拍攝了清晰的植株、葉、花、果實和種子的照片,經深入研究和鑒定,以其近革質的葉片為主要特征,命名為近革葉馬交兒瓜(Zehneria subcoraicea Y.D. Zhou & Q.F. Wang),發表于最新一期的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 Phytotaxa 。
馬交兒屬有30-60種,世界廣布。該屬植物在熱帶東非有11個種,大部分在肯尼亞有分布,而新種近革葉馬交兒瓜的物種界定相當明晰,只是苦于很難拍攝和觀察花的形態,在相關文獻中記載為未命名物種Zehneria sp. A。該物種葉片近革質,雌雄異株,花瓣、雄蕊和退化雄蕊均被柔毛,與該屬其他種差異明顯。該植物僅分布于海拔2050-3150米的肯尼亞中部地區山地森林、灌木林及竹林中。
武漢植物園、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和肯尼亞國家博物館于2015年11月正式啟動彩色版《肯尼亞植物志》(Flora of Kenya)的編研,近革葉馬交兒瓜的發表是繼肯尼亞景天(Sedum keniense)之后中、肯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又一階段性成果。
近革葉馬交兒瓜(Zehneria subcoraicea Y.D. Zhou & Q.F. Wang)。A. 植株;B. 葉(腹面和背面);C & D. 雄花;E, F & G. 雌花;H. 果實;I. 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