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發明專利“高產優質獼猴桃園建立的高壟栽培法”(ZL 201410630810.5)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發明人:鐘彩虹、黃宏文、姜正旺、張鵬、龔俊杰
我國獼猴桃商業化栽培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已在全國展開,目前已是世界商業獼猴桃的產銷大國,全國獼猴桃的栽培面積約7.0萬公頃,占世界栽培總面積的約44%,已經遠遠超過了意大利、新西蘭和智利。栽培方法由最初的參照其它果樹和學習新西蘭等國家的栽培技術為主,發展到現在根據栽培品種特性和國內產區土壤、氣候環境條件等研究推廣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為導向。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隨著獼猴桃栽培面積的擴大,對栽培技術的要求愈來愈迫切,為了滿足消費日益增長的需要,以獼猴桃豐產穩產為主攻目標,深入研究獼猴桃高產穩產的生物學基礎及關鍵技術,各主產省份均制訂了一系列栽培措施在各產區推廣,如深翻改土,修通氣暗溝、間作綠肥、籬架和T形架及三角簡易架栽培方式、適時施肥,及時灌溉、適時采收和因品種因樹合理修剪等栽培技術應用,使獼猴桃產量逐年上升,并相繼形成了以陜西、四川和河南主產省份為主的生產格局。
盡管如此,我國獼猴桃的栽培仍存在很多問題。如:首先很多產區不注重園地選擇和建園質量,沒有根據獼猴桃的生長特性選擇和創造更適合的園地環境條件,特別是園區土壤質地、地下水位及水源等方面不注重,造成嚴重減產甚至死樹的風險。其次,獼猴桃是淺根性樹種,根系是水平生長快,水平分布范圍大,而垂直生長慢,沒有明顯的主根,只有骨干根和大量的須根,根系主要分布在地面以下10~80厘米范圍內。因此特別適于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壤土、腐殖質土,而對于其他類型的土壤,都需加強改良,增強有機質和排水性。特別對于土質粘重的水稻田或紅黃壤,因其保水性特強,排水非常不暢,更必須經改良后才能種植獼猴桃。
針對上述問題,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鐘彩虹研究員等根據我國各地土壤的類型復雜多樣的特點,在建園時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加強園地排水系統建設,克服了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發明了一種“高產優質獼猴桃園建立的高壟栽培法”。解決了這些地塊的排水不暢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粘重土壤的排濕和改良,有利于根系的快速生長,促進樹體生長和結果,且適用于多種類型土壤,創造出適于獼猴桃生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