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多樣性也被稱為生境間的多樣性,可以度量時空尺度上物種組成的變化, 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許多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問題密切相關。擴散過程和生態位過程共同決定了β多樣性, 只是這兩個過程的相對重要性依地理區域和物種類群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湖南八大公山25 ha樣地代表了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類型,物種豐富,地形多變,研究該樣地內不同生態學過程對β多樣性的相對貢獻,對補充和提高我們對物種豐富群落構建機制的理解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學學科組喬秀娟副研究員等,利用八大公山25ha動態定位樣地物種清查數據,使用distance-based Moran’s eigenvectors maps (dbMEM) 和 redundancy analysis (RDA)方法,分解了環境要素和空間距離對樣地內物種周轉的相對影響,并計算了每個樣方內的局地β多樣性。結果表明,環境和空間因子可以解釋群落組成β多樣性的60%的空間變異。土壤因子單獨可以解釋物種空間變異的21.6%,略高于地形因子的單獨解釋量(15.7%)。地形和土壤總共解釋β多樣性變異的27%,稍低于空間距離的解釋量(34%)。基于現有的環境數據,八大公山群落結構受到中性過程和生態位過程的共同影響。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編號2014CB9540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200329和31270562)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項目(項目編號29200931131101919)的資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rots(doi:10.1038/srep17043)上。
整個森林群落β多樣性的方差分解圖
不同生活型物種β多樣性方差分解圖
不同生活型物種局地β多樣性(20*20 m2)與物種數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