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傅金民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羅宏基、助理員婁燕宏共同發明的“利用耐鎘真菌在鎘污染土壤中進行生態修復的方法”(ZL 201310538617.4)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鎘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元素之一,危害極其嚴重。土壤中過量的鎘會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長,在可食部分的殘留還會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體健康。近年來,鎘污染事件頻發,廣東北江、廣西龍江、湖南株洲、湖南瀏陽以及日本鎘污染大米等事件令人觸目驚心。對鎘污染土壤的治理也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目前,采用工程、物理和化學方法修復鎘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大規模處理,并且會導致土壤結構破壞,生物活性下降和土壤肥力退化。農業生態措施其周期太長,效果也不顯著。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耐鎘真菌在鎘污染土壤中進行微生物生態修復的方法。作為新興的高效生態修復技術——生物修復,以其良好的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易被大眾接受,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鎘污染地區優勢植物的根際土壤作為耐鎘微生物篩選的來源,克服了篩選出的耐鎘微生物對修復地土壤環境的適應性問題;應用既有一定能力耐鎘性,又與耐鎘真菌有兼容性的植物,克服了植物-微生物間的排斥作用;將耐鎘真菌接種到鋸末中進行施用,確保了微生物生長的養分供應,有效利用了廢棄物,且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微生物生長迅速,可大規模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