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藻類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初級生產者之一,并被廣泛應用于全球河流生態健康和水質評價。漢江上游是我國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直接關系工程的生態安全運行。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譚香博士在張全發研究員的指導下,對漢江上游底棲硅藻的分布格局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利用硅藻指數開展了其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物完整性的評價。
研究揭示了漢江上游底棲硅藻的空間分布格局主要受可溶性有機碳(DOC)、pH、主要離子和流速的影響,干流和支流底棲硅藻群落的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豐富度和硅藻指數均存在顯著的差異。基于前期的研究結果,利用已經篩選出來的基于底棲硅藻的硅藻指數的評價結果表明,由于流域內人類活動,干流目前為中營養且水質較差,耐污染種類Eolimna subminuscula等為優勢種;而支流為寡中營養,優勢種則為Achnanthidium pyrenaicum 和 A. subatomus。該研究表明部分硅藻指數能應用于我國亞熱帶河流的水質及生態健康評價,研究結果對保障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水生態系統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的資助,相關研究結果以“Spatial pattern of benthic diatoms and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using diaotm indices in a subtropical river, China.”以題,在水資源、環境科學領域重要國際期刊 Clean-Soil, Air, Water. (DOI: 10.1002/clen.201200152.)上發表。漢江干流和支流底棲硅藻群落及其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