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湖北省植物學會
武漢植物學會
中科院青促會武漢植物園小組
二、會議時間、地點
論壇時間:2023年5月7日(周日)
論壇地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光谷園區1007會議室
三、學術報告
時 間 |
題 目 |
報告人 |
單位 |
13:00-13:30 |
湖泊水環境遙感理論與實踐 |
段洪濤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
13:30-14:00 |
氮沉降驅動的中國南方森林碳氮耦合效應 |
魯顯楷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
14:00-14:30 |
微塑料通過提高反硝化和厭氧氨氧化增加稻田氮素損失 |
單軍 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 |
14:30-15:00 |
海岸帶藍碳-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 |
王法明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
15:00-15:30 |
華北平原農田溝渠溫室氣體排放研究 |
晏智鋒教授 |
天津大學 |
四、特邀報告嘉賓簡介
段洪濤 研究員,長期從事湖泊遙感和智慧流域等理論研究和應用實踐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科學院流域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青年地學論壇副理事長和西北大學特聘教授等職務,擔任Int J Appl Ear Obser Geoinfor (1區)等7個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重點1項)、國家水專項課題和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項目,連續3年入選“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曾獲中國科學院青促會優秀會員、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等榮譽。研究成果廣泛應用到太湖、巢湖、滇池、于橋水庫、長潭水庫等湖庫,獲省級科學技術一二等獎項3項。
魯顯楷,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博導、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國家優青基金獲得者。研究方向: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和全球變化生態學。長期從事于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對全球環境變化響應與適應機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率先在國內開展森林生態系統對大氣氮沉降響應與適應方面的長期試驗研究,提出了植物適應性新假說和土壤碳吸存假說,推動了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發展。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90余篇,被他引4900余次。榮獲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受邀擔任《The Innovation》《Carbon Research》《環境科學》《生態學雜志》等多家刊物編委/青年編委。
單軍,研究員,博導。國際腐殖物質協會(IHSS)會員,中國土壤學會氮素工作組委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江蘇省土壤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Soil Use & Management副主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Soil &Tillage Research編委、Biochar和 Carbon Research青年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中科院儀器設備研制青年人才類項目等10余項科技項目。長期從事土壤碳氮循環和面源污染防控研究,已在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論文總被引1700余次,H因子23。曾獲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中國生態網絡十佳青年優秀論文、中國土壤學會優秀青年學者獎。
王法明, 研究員,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副主任,中科院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研究站站長。其研究以海岸帶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基于控制實驗、數據同化和大尺度模型模擬的方法,從多個尺度上系統研究了全球變化對海岸帶森林和濕地碳循環過程和碳匯格局的影響。研究結果揭示了熱帶森林適應環境變化維持穩定的植物光合固碳和土壤固碳功能的機制,闡明了海岸帶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過程中生態系統不同碳庫組分的變化特征,初步厘清了區域尺度上濱海濕地藍碳功能適應氣候變化反饋機制,評估并預測了全球尺度上濱海濕地藍碳碳匯格局和潛力。已發表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論文34篇(含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頂級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00,近五年引用1800余次。擔任Functional Ecology,Ecology Evolution, Estuaries and Coasts和《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副主編,以及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arbon Research,《應用生態學報》編委,并是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地學編輯組成員;主持和完成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1項,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國際合作項目1項目,中科院地學領域基礎研究青年團隊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基金委聯合基金課題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其他地方項目多項。國家林草局青年拔尖人才、廣東省杰青、以及中科院青促會會員等國家和地方人才類項目多個。
晏智鋒,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畢業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要從事水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全球變化研究。綜合運用野外監測、室內試驗及模型模擬研究自然系統中碳、氮等關鍵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揭示宏觀現象背后的微觀機理,提高氣候變化的模擬預測精度,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目前擔任Frontiers in Water副主編,主持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是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地-氣界面過程及環境氣候效應”骨干成員。本次報告主要介紹華北平原農田溝渠溫室氣體(CO2/CH4/N2O)排放的時空變異規律,并探討其關鍵驅動因素與機制。
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參加,請提前10分鐘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