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地點
論壇時間:2017年12月11日
論壇地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光谷園區
二、會議資助、主辦與承辦
資助: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
承辦:武漢植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協辦:湖北省植物學會
三、學術報告
時 間 |
題 目 |
報告人 |
單位或部門 |
12月11日 |
|||
主持人 |
程曉莉 |
||
9:30-10:10 |
水文及景觀背景特征對面源污染輸出的影響: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為例 |
史志華 |
華中農業大學 |
10:10-10:40 |
水體富營養化與濕地反硝化過程 |
劉文治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10:40-10:50 |
休息 |
||
10:50-11:30 |
Carbon consumption facilitated by microbial iron reduction-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old story |
董依然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主持人 |
劉峰 |
||
14:00-14:30 |
景觀位置對亞熱帶森林土壤碳循環的影響 |
田秋香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14:30-15:10 |
草原微生物對增溫反饋機制的調節作用 |
薛凱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15:10-15:40 |
凋落物輸入調控對土壤有機碳動態和穩定性的影響 |
吳君君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注:40分鐘報告,含10分鐘交流。
四、特邀報告專家簡介
史志華,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行業專項等30余項。近五年來,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35篇,在陡坡侵蝕機理、復雜景觀中水土流失過程、水土流失的生態調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水土保持學會“青年科技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兼任中國生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際景觀生態學中國分會理事,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董依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主要從事研究方向包括:1)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物微生物轉化與生態修復;2)生物地球化學;3)人類微生物菌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形成了以功能微生物為主要要素,以微生物學、環境化學、分子生物學、環境生態學、地球化學、宏組學(metagenomics,metatranscriptomics和metaproteomics)和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為主要研究手段,結合實驗和大數據技術對微觀微生物和宏觀自然或工程體系為研究背景的微生物環境研究體系。探討了環境污染物生物修復機理以及生物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機制,為了解微生物與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相互作用,開發有效的污染修復、監測和管理方法提供科學支撐。作為第一和通訊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國際主流權威環境科學和環境微生物學期刊。多次受邀在各種國際會議中報告并作為聯合主席主持了國際會議專題,作為特邀審稿人為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在內的12個期刊審稿,其工作被美國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及其他媒體專題報道。
薛凱,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長期從事全球氣候變化研究,致力于使用宏基因組技術研究微生物涉及碳氮循環的功能基因。發表SCI論文33篇,包括多篇在Nature Climate Change、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Bio和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近五年第一作者論文平均IF為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