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當天在北京正式在線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這一最新版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48674個,其中物種135061個,種下單元13613個。發布網站為http://www.sp2000.org.cn,全球用戶可以自由下載使用。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較2022版新增10027個物種和354個種下單元,其中,動物界新增1476個物種和10個種下單元,植物界新增351個物種和24個種下單元,真菌界新增8202個物種和320個種下單元。真菌界也成為2023版名錄中新收錄物種數量最多的類群。
我國西南山區增加大量新物種
長江云新聞記者采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張彩飛了解到,《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3版》里的新增物種,多數在生態環境較好、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的。
“云南是生物多樣性王國,因此每年全國生物物種名錄更新時,云南都是物種名錄增加最多的一個省份。在植物名錄中,苦苣苔科、秋海棠科、鳳仙花科等部分類群近幾年增加了大量新物種,這幾個類群在我國西南山區種類非常豐富,且特有性高。物種大量增加,這一方面得益于現在交通和研究條件的極大改善,另一方面是專門研究這些類群分類學家的辛勤工作。當然新物種也不總是在這些生物多樣性高的地區發現,也有一些新物種是在城市周邊等生物多樣性不太高的地區發現的。”張彩飛還告訴長江云新聞記者,新增的物種還有一部分是在我國新分布、新記錄的物種,這些物種或是原來記錄僅在周邊國家分布,但最近調查發現我國也有野生分布,或是新近歸化乃至形成入侵的外來物種。
新版已“查漏補全”目前為中國最權威生物種類數據庫
張彩飛告訴長江云新聞記者,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每年都有很多新物種、新記錄的發現,以及對已知物種的修訂,這些研究成果分散在各類專業期刊和專著中,公眾和其他學科專業人員難以查閱和了解。
“新版名錄已‘查漏補全’,目前為中國最權威生物種類數據庫。目前出版的很多植物志資料比較陳舊,例如《中國植物志》很多類群的記載是四五十年前甚至更早出版的,英文版《中國植物志》的很多資料也是二三十年前出版的,存在不少遺漏,或者最新研究成果已經對名稱、范圍等進行了修訂,亟待更新,但志書的更新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張彩飛說,每年發布這個名錄可以及時對我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將最新的調查和研究成果以最簡練的名錄形式呈現出來,方便分類學、以及以分類學為基礎的其他相關學科(如生態學)和行業提供權威的資料,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基礎和本底數據。
中國是唯一每年發布的國家
據了解,中國是唯一一個每年都發布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自發布以來已經被廣泛采用。自2018年新網站上線至今,名錄總下載量超過8.8TB,在線物種頁面訪問量超過1200萬次,被中外期刊論文、專著引用超過800次。
張彩飛介紹,為了摸清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家底,科學地回答中國“有多少物種、有什么物種”,支持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行動,促進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自2008年起,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300多位專家,全面系統收集整理公開發表的中國生物物種數據,分類學專家對每條數據進行審定確認,最終匯編成《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每年以年度名錄的形式發布。
(長江云新聞記者 馮超 通訊員 江珊 責任編輯 李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