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已經建立了全球生態恢復種群、參考種群和退化種群的遺傳變異數據庫,以此探究全球范圍內生態恢復是否促進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應用生態學雜志》。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傳多樣性對植物個體適合度和種群應對環境變化至關重要。然而,人為活動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生境喪失已經導致全球許多野生植物面臨遺傳多樣性喪失。生態恢復作為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的重要措施之一,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實施,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恢復。然而,生態恢復是否有效提升了野生植物的遺傳多樣性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團隊通過比較被恢復植物種群與參照或退化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探索植物特性、恢復策略和恢復時間對植物遺傳多樣性恢復效果的影響。發現與參照和退化種群相比,生態恢復并未顯著提高被恢復植物遺傳多樣性。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被動恢復、直接播種和多種源混合的策略可以顯著提高被恢復植物遺傳多樣性。
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顯著低于參照種群,但是與退化種群相當。木本而非草本植物、森林而非草地生態系統的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顯著低于參照種群。被動而非主動恢復、直接播種而非活體種植、多種源混合而非單種源可以顯著提高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當恢復時間小于50年時,被恢復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顯著低于參照種群,而當恢復時間大于等于50年時,被恢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與參照種群相當。
研究人員強調,在未來涉及植物的生態恢復中,應該將植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恢復作為一個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