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深空深海大科學裝置、與院士面對面、和衛星來一場“星際穿越”……3月4日,“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在武漢植物園拉開帷幕,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 40多個院內外機構帶來60多個特色節目、展品和實踐活動,市民和游客可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感受科技魅力。當天,上萬名武漢市民和游客參與了這場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的科普盛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零距離感受科技此次科技盛宴。
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是中國科學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大型科學嘉年華活動,由主場活動和一系列的研究所科普活動構成,注重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充分融合。主場活動設立在北京,這是中國科學院科學節首次在北京主場外設置專場。
科學與文化藝術融合 多個科技創新成果首次在漢展出
活動以“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在活動現場,“嗨劇場”“創新展”“零距離”“創工坊”“科創薈”“科學之美”6個各具特色的版塊熱鬧非凡。
影響世界的重大顛覆性技術“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是怎樣的技術?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如何透過稀薄的大氣層,捕捉宇宙線的痕跡?“墨子號”“太極一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這些大國重器如何上天入地探索宇宙奧秘?在“創新展”版塊,“科技迷”們這些問題都能在現場找到答案。在創新科技展示區,通過實景模型、全息展示、VR體驗等多種展示形式,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大型科普展品,帶領參觀者聲臨其境遨游神奇的科技世界。
跟著科學演講“穿越”恐龍時代,在科學實驗秀中進入泡泡的科學世界,還有酷炫的無人機航模表演、充滿奇思妙想的舞臺劇、展示科學家精神風貌的合唱與舞蹈表演。在“嗨劇場”,20個節目輪番上演,在這里欣賞科學的藝術表演,感受科學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創新。
凸顯武漢特色 公眾與科學大咖零距離
“科創薈”版塊不僅看點十足,也凸顯武漢特色。在漢中科院院屬單位、院士科普工作室、科研機構、高校及出版社等20多家優質科普力量,展出優秀科普圖書和文創100多種,為公眾帶來科學大餐。操作火箭發射實驗、和衛星模型來一場星際穿越、聞香識植物、開展植物拓印,孩子們在“創工坊” 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動手體驗,感受科學的奧妙和樂趣。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主任王青鋒研究員分別帶來題為《神奇的黑米》《探索神奇非洲植物》的精彩講座,公眾與科學大咖零距離接觸。
除線下活動外,科學節還邀請武漢植物園科普達人和一線科學家,組織三場游園直播和一場慢直播,讓更多社會公眾能通過線上參與活動,感受科技的魅力。
科學節活動旨在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向全社會全面展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創新進展和科技創新成果,描繪科技造福人類生活的美好愿景,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據了解,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作為指導單位,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湖北省科學技術廳、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辦。
湖北廣電壟上頻道記者:段晉濤
通訊員:陳長麗
攝影:江濤 王箏
編輯:夏倩
編審:傅樂凱
原文鏈接:
https://m.hbtv.com.cn/p/237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