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傳媒掃描

            【湖北日報客戶端】超豪華科學節活動在漢上演,江城市民家門口品嘗科普盛宴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是怎樣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如何透過稀薄的大氣層,捕捉宇宙線的痕跡?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如何在月壤進行采集作業……3月4日,“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拉開帷幕,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40余個中科院以及相關科研機構帶來60余個特色節目、展品和實踐活動。其中,多個中科院重大科研成果、大國重器首次來漢展示。這是一場形式多元、內容豐富、科技范十足的科學嘉年華,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感受科技魅力。當天,上萬名社會公眾參與了這場科普盛宴。 

              一批“大國重器”首次來漢展覽 

              “新聞上看到的嫦娥五號月壤采集作業,在這里看到了‘實物’,很開心,也很自豪。”在創新展展區,來自武漢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學生張芮涵和謝晚彤正認真觀察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模型。模型主體部分為黃色,分為上下兩層,兩層均長有一雙“翅膀”,探測器坐落在月球表面,表面設計得也很好,能看到各種起伏的坑。“我國科技發展迅速,科學家們真厲害,我們要好好學習。”張芮涵說。 

              當天展出的慧眼號衛星同樣長有“翅膀”,展品同樣為等比例模型。慧眼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為國內外科學家提供大批高質量觀測數據,使我國在大天區高靈敏度快速巡天、黑洞、中子星等天體的硬X射線快速光變研究以及劇烈高能爆發現象的監測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展出的天空的科研成果還有全國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等。 

              深海方面的科研成果同樣讓前來參展的市民朋友大飽眼福。科學號科考船模型,等比例還原了科考船,整個船底部為紅色,甲板上各類設施清晰可見。一旁展臺上的展出了奮斗者號、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系列模型,三個模型均為1比1還原三個大國重器。“這些都是我國科學成果的集中體現,科技感十足,帶著孩子來看,可以培養他的科學興趣。”武漢市民楊先生說,當天他帶著在武漢光谷實驗小學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楊作源前來參觀,平常他經常帶著兒子參加各類科普展覽活動。 

              活動現場,不少市民通過展品學習了解了影響世界的重大顛覆性技術“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展臺上演示著這一技術的流程,通過太陽能和火力發電,將氫氣和二氧化碳進行反應,并通過淀粉合成、分離精制等環節,最后實現淀粉的人工合成。在學習了解這一科學知識時,來自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小學部五年級學生周一航和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認真地記筆記。 

              當天,該校小學部四年級和五年級共有百余名學生前去參觀學習,“中科院科學節是個很好的活動,是一個開展科學教育的機會。帶著學生們走出校園,來到科普活動現場,我們希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科學興趣,增長科學知識。”該校小學部帶隊老師李靜表示。 

              不僅有實景模型展示,展覽現場還設置了全息展示、VR體驗等多種展示形式,市民朋友能生動地學習了解大國重器。“今天的展覽讓我深受啟發,我對于專業學習和科學教學有了新思考。”武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學生彭佳敏說。她告訴記者,當天一大早,全專業130多名同學一起來參加科學節,大家在各個展臺前認真學習,豐富知識,積累經驗。 

              院士專家現場做科普 

              “稻谷、全谷、精米的營養成分分別是怎樣,為什么之前黑米食用得少……”3月4日,科學節現場,市民朋友不僅零距離感受大國重器,院士專家還帶來了系列講座報告,帶大家學習科學知識。 

              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帶來了《神奇的黑米》報告,許多小朋友紛紛舉手,與院士對話。張啟發院士親切地向大家介紹了神奇的黑米,講述了黑米口感好、利健康等優點,發出黑米主食化的倡議。場外還設置了黑米食品試吃,讓大家親身體會黑米的益處。 

              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植物園主任王青鋒研究員帶來了《探索神奇非洲植物》的報告,帶公眾了解無舌千里木、大苞碩蓮、醉籬木、東非刺桐等非洲植物。 

              5日,科學節將舉行科學直播,帶大家走進國家獼猴桃資源圃。 

              科普盛宴的展區一角前排起了長隊,聚集著許多興致勃勃的小朋友。或是緊張認真地答題贏得獎品,或是興高采烈地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試吃“熱奶寶”,或是戴上VR設備仔細體驗新奇視野……這些都是科創薈板塊丁漢、孫和平、劉經南等7個在漢院士工作室帶來的科普體驗。 

              “旁邊有敵機!”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展臺前,佩戴全景VR設備的小朋友躲進了家長懷里。據工作人員介紹,院士科普工作室團隊利用全景VR技術打造了應用于智慧文旅、智慧教學等應用項目。“小朋友剛剛體驗的就是智慧教學項目,體驗駕乘飛機和體驗海底世界。”工作人員高溢璟介紹。智慧文旅項目給市民朋友帶來新奇體驗,戴上VR眼鏡,就能通過5G網絡傳輸的恩施大峽谷、濟南趵突泉等景點的實時畫面。極目新聞記者戴上眼鏡時,眼前就是一片湖水,仿佛置身人頭攢動的趵突泉景區。 

              “科學興趣的培養就是從娃娃抓起”,丁漢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為青少年提供了直觀化編程體驗,并由機器人編程老師進行現場指導。簡單的機械零件由孩子們自己進行編程,自己設置指令,培養他們對工程結構的基礎認識,也更能提升參與科學節的獲得感,延伸對科學的認知。“我們從科學節上看到了更多豐富多樣的科普方式,以后會把這些好的形式運用到科普工作當中來。”工作人員蔡卓表示。 

              科學節現場,創工坊、嗨劇場、科學之美等板塊同樣熱鬧非凡。創工坊展區,歡聲笑語鋪滿了草地。衛星和火箭在孩子們的手中逐漸成型,精巧的太陽能板模型在陽光下徐徐轉動;白芷薄荷薰衣草,辨認出芳香植物的味道就能親手制作香包;“嗨劇場”的舞臺上,科學主題的各種文藝表演如火如荼,全方位地展示著科學的魅力;“科學之美”板塊中,中國科學院眾多令人驚嘆的成就吸引著孩子們的視線…… 

              據悉,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是中國科學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大型科學嘉年華活動,由主場活動和一系列的研究所科普活動構成,注重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充分融合。主場活動設立在北京,這是中國科學院科學節首次在北京主場外設置專場。 

              “今天科學節的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向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進行科學奧秘的展示,激發他們的學習科學的興趣。”王青鋒表示,科普教育是一個長遠的,提升整個公民素質的重要方式。同時,此次也是激發全民學習科學、掌握科學、了解科學的主要途徑。他介紹,接下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將加強科普內容創作、科普形式探索和科普平臺建設,組織建設專業科普團隊,吸納更多科學家參與科普教育。 

                

                

                

              原文鏈接: 

              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681577&cId=0 

             

             

             

             

            科普開放中心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