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火箭發射實驗,和衛星模型來一場星際穿越,“墨子號”“蛟龍號”等系列模型及沙盤等你來!2月28日,“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舉行。會上宣布,中國科學院將于3月4日至5日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舉辦“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活動。活動以“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集40余個院內外機構之力,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呈現60余個特色節目、展品和實踐活動,開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內涵深厚的科學盛宴。
科學節是中國科學院自2018年起打造的面向社會公眾的大型科學嘉年華活動,主場活動設立在北京,這是中國科學院科學節首次在北京主場外設置專場。武漢專場活動包括“嗨劇場”“創新展”“零距離”“創工坊”“科創薈”“科學之美”等六個版塊。
嗨劇場”版塊以科學文藝展演為主,將科學家、科學知識與舞臺劇、脫口秀、演講、實驗等多種形式結合,展示科學的魅力和科學家的精神風貌。
“創新展”版塊以展項體驗為主,通過實景模型、全息展示、VR體驗等多種互動形式展示中科院科技創新成果。包括深部能源智能導鉆、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沙盤,“墨子號”“太空一號”等深空系列模型,“奮斗者”“蛟龍號”等深海系列模型及沙盤,VR漫游大科學裝置,珠峰科考、科技支撐“雙碳”戰略、中非生物多樣性成果、水環境生態主題科普展,博物館魚類知識與活體展等。
“零距離”版塊將為青少年開展專家科普講座,同時開放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等科普場館。
“創工坊”主打科學實踐和科普互動,操作火箭發射實驗,公眾和衛星模型來一場星際穿越,聞香識植物,認識古代的清潔劑,開展植物拓印,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科學的奧妙和樂趣。
“科創薈”版塊以圖書、文創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品展示為主。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等7個在漢院士工作室展出科普書籍、科普視頻等高端科普資源。中科院在漢院所將展出相關研究領域的科普圖書和科學模型等文創產品。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等在漢科普場館帶來礦石盲盒、昆蟲標本、斗拱等好玩的產品。“科學之美”版塊以科學展覽為主,通過圖片、視頻、旗幟多形式展示科學之美。
“我們希望通過科學節等活動,能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創新成果,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讓社會崇尚科學,讓孩子們崇拜科學家,立志于科學事業!”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關武祥介紹:武漢分院與在漢各研究所和省市各部門群策群力,已形成“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省、院、所大聯合、大協作的科學傳播工作格局。五年來,中科院武漢分院以全國科普日、省科技周、院科學節、院公眾科學日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為平臺,1000余人次院士專家走進校園、企事業單位講述科普報告;有2000余名學生走進在漢各單位實驗室,與科學家一起參與探究實驗活動;每年接近80萬人次走進開放的科普場館。
武漢植物園將為公眾提供4000個“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公益入園名額,3月1日和3月2日開放預約,每天可預約2000人,公眾可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進行預約,也可以通過該微信公眾號了解活動預告和參觀攻略。武漢植物園還將通過中科院科普云平臺“中國科普博覽”等平臺對活動進行游園直播和慢直播,打造精彩的“云上”科學節。
“科學節將公眾平時難以接觸且具有中科院特色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科普節目和互動展品進行呈現,讓公眾零近距離了解中科院科研成果。”武漢植物園主任王青鋒介紹,作為中科院面向社會公眾打造的大型科學嘉年華活動,中科院科學節創新科學內容、創新藝術表達,輸出優質的科學內容作品,直接推動中科院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它是中科院在科普方式與手段上的豐富與創新,是積極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的思考與落地,成為中科院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的重要平臺。本次活動吸引了20多家中科院院屬單位、7家在漢院士科普工作室以及眾多科技科普場館的參與,院內外共40多家單位為公眾帶來優質的科研科普資源。活動突出“節日”的特點,實現科學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包括科普兒童劇、科學實驗秀、科學脫口秀、科學舞臺劇等多種形式;活動現場,還有院士風采圖片展、科學公式彩旗來凸顯強化節日氛圍。
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作為指導單位,由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湖北省科學技術廳、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辦。
原文鏈接:
https://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319183&c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