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文旅志愿者在武漢植物園開展“文旅‘第二課堂’ 明月如詩吟中秋”主題活動,邀請了二十余組親子家庭夜游植物園,一起做團扇,分享月餅,帶大家感受傳統節日文化之美,走進自然體驗中秋傳統習俗。
在本草園,武漢植物園工程師張凡,舉著講解牌給大家介紹了和中秋節相關的植物。“大家知道中秋節也叫拜月節,我們古人在每年的中秋節都會有焚香拜月的習俗,這里焚香用的香料就是從一些芳香植物里提取出來的,那大家知道哪些芳香植物呢?”“八角!花椒!薄荷……”小朋友們圍著張凡爭先恐后地回答著。
隨即,張凡帶大家在園區里一起親身去感受紫蘇葉、迷迭香、檸檬香茅、薄荷等芳香植物的魅力。“我最喜歡薄荷的香氣!”來自武昌實驗寄宿小學四年級的劉欣雨手里拿著一片薄荷葉,說道:“每一種芳香植物都有它獨特的氣味,可以當作藥用,還可以作為做飯的調味料,在中秋節古人也用這些芳香植物來做香,焚香拜月,能夠感受到古人對中秋節的重視以及他們的智慧。”
在團扇科普老師靖欣然的介紹下,小朋友們看著面前擺著的團扇和顏料,便迫不及待地在團扇上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看著孩子認真繪團扇,王女士笑著說:“真的很感謝武漢文旅志愿者這次舉辦的活動,讓孩子們能夠親身去體驗中秋文化,無論是聽老師們對中秋習俗的講解,還是一起繪團扇賞植物,都更加有中秋氛圍感,孩子也對這些傳統文化更有興趣。”
一會兒功夫,小朋友們都陸續繪完團扇,拿著手中的作品在燈光下拍照打卡。來自常青第一學校一年級的學生王子依,身著漢服提著燈籠,將繪好的團扇展示給大家:“今天很開心和大家一起繪團扇,聽中秋節的故事,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大家最喜歡什么口味的月餅呢?”“豆沙!”“蓮蓉蛋黃的!”“五仁!”“我喜歡芝麻的!”大家紛紛拿出自己最喜歡的月餅進行分享。
聽著大家分享自己喜歡的月餅,武漢文旅志愿者袁智跟大家講述了中秋的來歷以及吃月餅賞月的習俗故事。袁智和大家分享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來表達他此刻的心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小朋友們也跟著附和起來,還跟著做詩詞里同步的動作,體會當年蘇東坡寫詩的感受。
因為中秋遇上教師節,小朋友們對學習傳統文化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受邀參與活動的老師李瑾和小朋友們一起在實踐中學習。她興奮地說:“非常感謝武漢文旅志愿者舉辦的這次活動,他們專業的知識講解以及熱情互動,讓孩子們全程以最佳狀態進入各板塊的學習,和學校的課堂有所不同,‘第二課堂’帶大家親身去體驗學習,能有一個這樣的實踐機會,加深了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正值中秋和教師雙節來臨之前,讓我感到與孩子們更加親切,收到來自孩子們的祝福,作為一名老師,我非常幸福,也是我一次難忘的美好回憶。”
志愿者陳耀紅說:“這次和親子家庭走進植物園,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我們找到了月光下的香草植物,體驗了有趣的中秋習俗,吃月餅繪團扇,和大家一起在大草坪賞月,和小朋友們一起度過了一個有花有意義的中秋節,讓我多了一份幸福感。”(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 通訊員袁媛)
原文鏈接: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de832d9d0e7463393d0a39fa62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