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胡光萬研究團隊與四川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四川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發現并聯合命名了蘭科植物一新種——臥龍卷瓣蘭(Bulbophyllum wolongense G.W. Hu, Yue H. Cheng & Q.F. Wang)(圖1)。這是該研究團隊繼發表中華珊瑚蘭(Corallorhiza sinensis G.W. Hu & Q.F. Wang)、臥龍無柱蘭(Ponerorchis wolongensis G.W. Hu, Yue H. Cheng & Q.F. Wang)以及雅江舌喙蘭(Hemipilia yajiangensis G.W. Hu, Jia X. Yang & Q.F. Wang)之后,第四次命名發表四川蘭科植物新種。相關研究以《Bulbophyllum wolongense, a new Orchidaceae species from Sichuan Province in China, and its plastome comparative analysis》為題發表在SCI期刊《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上。
石豆蘭屬(Bulbophyllum)是蘭科(Orchidaceae)中物種最豐富的屬之一,目前世界上石豆蘭屬物種被認為有1900–2200種,分布范圍從熱帶非洲、馬達加斯加、美洲、亞洲大陸延伸至大洋洲。我國是本屬植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已經描述的石豆蘭屬物種多達150種。
2021年10月,四川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海拔1630 m左右的河谷懸崖邊發現一種開黃色花的石豆蘭屬植物,后與武漢植物園對該物種開展了聯合研究。通過持續跟蹤觀測其在原生地的生長情況、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比相近種標本、開展分子系統研究及與行業專家討論,最終確定其為石豆蘭屬一新種。因模式產地在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故將其命名為臥龍卷瓣蘭(Bulbophyllum wolongense)。形態上,臥龍卷瓣蘭與毛藥卷瓣蘭(B. omerandrum)和伏生石豆蘭(B. reptans)相近,它們都有黃色的花、相似的花型和花大小。但其花序類型、花序上花的數量、萼片與花瓣邊緣結構、藥帽前端形態等結構與后兩種石豆蘭存在明顯差別。此外,分子系統學研究表明臥龍卷瓣蘭與等萼卷瓣蘭(B. violaceolabellum)和鉆齒卷瓣蘭(B. guttulatum)的親緣關系相對較近(圖3),但其形態上與后兩者差別很大。臥龍卷瓣蘭的發現對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說明該保護區內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多年的保護工作卓見成效,有效地保存了該區域內的特有和珍稀植物。同時也說明以往對臥龍植物多樣性本底的調查還不夠充分,將來還可能在該區域內發現更多的植物新物種。
臥龍卷瓣蘭為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 半木質,根生于假鱗莖基部。假鱗莖在根狀莖上疏生,卵狀圓錐形傾斜。葉革質,長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花葶從假鱗莖基部抽出,密布紫紅色斑紋;花序柄纖細;花苞片卵形或舟狀,先端銳尖,具3條脈;花梗連同子房黃綠色;花黃色;中萼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全緣,具5條脈;側萼片披針形,先端鈍;花瓣卵狀三角形,先端紫紅色具小細尖,邊緣有不規則小齒;唇瓣肉質,舌狀,紫紅色;蕊柱淺黃綠色,上端兩側各具1枚近匙狀的蕊柱齒, 蕊柱齒上端近直角下端呈叉狀短尖; 蕊柱翅在蕊柱中部向前伸展呈近直角三角形;花藥俯傾,2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 卵球形;藥帽黃色帶紫褐色斑點,盔狀,前端近截形,其邊緣具多數不整齊的缺刻, 表面具細乳突,背面中部具弧形雞冠狀的脊(圖2)。花期9-10月。
本研究是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組織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和收集行動的成果,并得到了2022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禁止開發區補助項目(2019073008)、2023年中央財政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資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STEP)計劃(2019QZKK0502)以及中國自然科學基金(32270228)的資助。
圖1 臥龍卷瓣蘭
圖2 臥龍卷瓣蘭墨線圖
圖3 含臥龍卷瓣蘭的ML樹(基于ITS、Xdh、matK和psbA-trnH片段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