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世界濕地科學發展的前沿與熱點,結合湖北省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受威脅情況,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點,擬設定以下研究方向:
(1)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歷史過程與動態監測
綜合利用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及多種古環境代用指標交叉研究,以江漢平原地區為重點區域,重建該地區不同時間尺度(以近10000年來、近100年來與近50年來3個時間尺度為重點)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序列;重點探討流域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演變與濕地形成、演化的關系,以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研究流域調水對下游濕地的影響。重點研究點源和非點源污染對濕地水環境的影響,包括人類活動引起了湖泊濕地重金屬增高、農業有機農藥和工業廢水等引起的持續性有機污染物增高等;以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轉化過程為基礎,研究典型污染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行為與動力學規律,闡述濕地的污染物凈化機制。
(2)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生物學和生態學基礎
以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深入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維持機制,完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濕地自然保護地(區)規劃、管理與監測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以典型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與生態功能的動態變化研究為基礎,闡述濕地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流域水文過程、人類活動的關系,為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科學管理提供基礎。
(3)受損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方法
以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穩定性評價研究為基礎,建立與完善濕地生態系統服務與健康評價體系;針對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征,建立以恢復目標為導向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理論與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