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演化與生態恢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Hubei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volution & Eco-Restoration )是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于2008年年底聯合組建的。
重點實驗室以基礎研究為主、并向應用基礎與應用研究延伸,以湖北省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總體目標,瞄準學科前沿,強調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與生態學等領域的學科交叉,分別從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歷史過程與動態監測、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生物學和生態學基礎、受損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研究工作。
根據湖北省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受威脅情況,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特點,實驗室初步設定的研究方向為以下三個方面:
1.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歷史過程與動態監測
綜合利用地理學、地質學、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及多種古環境代用指標交叉研究,以江漢平原地區為重點區域,重建該地區不同時間尺度(以近10000年來、近100年來與近50年來3個時間尺度為重點)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序列;重點探討流域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演變與濕地形成、演化的關系,以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研究流域調水對下游濕地的影響。重點研究點源和非點源污染對濕地水環境的影響,包括人類活動引起了湖泊濕地重金屬增高、農業有機農藥和工業廢水等引起的持續性有機污染物增高等;以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轉化過程為基礎,研究典型污染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行為與動力學規律,闡述濕地的污染物凈化機制。
2.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生物學和生態學基礎
以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深入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維持機制,完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濕地自然保護地(區)規劃、管理與監測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以典型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與生態功能的動態變化研究為基礎,闡述濕地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流域水文過程、人類活動的關系,為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科學管理提供基礎。
3. 受損濕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方法
以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穩定性評價研究為基礎,建立與完善濕地生態系統服務與健康評價體系;針對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征,建立以恢復目標為導向的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目前實驗室已擁有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體、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學術思想活躍、學風優良、工作勤奮、勇于創新、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3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4人,其中研究員與教授16人,年齡在50歲以下的占92%。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實驗室主任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偉研究員,副主任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葛繼穩教授。
實驗室依托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具有完善的科研基礎設施和齊全的儀器設備條件,擁有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湖北天鵝洲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站、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圃(亞洲最大)、水生與濕地植物實驗生物學研究基地以及水生植物與濕地生態專業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具備完善的水環境與水資源、濕地生態學研究的科研設施,建立了涵蓋生態、地下及地表水、污染、大氣、土壤等相關實驗室;擁有價值近3000萬元人民幣的相關儀器、設備。
目前實驗室國家973項目2項,863項目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4項以及國家自然基金多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近千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近300余篇;出版專著或其中章節30余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