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丹江口站,始建于2014年,是中國科學院設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濕地及流域生態系統長期觀測研究基地。丹江口站圍繞“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的國家重大需求,圍繞生態系統生態要素進行長期觀測,包括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土壤、氣象、生物等要素及遙感數據。開展水庫–河流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和功能的演變規律、退化機制以及恢復策略研究,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以及亞熱帶地區水庫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與管理提供科技支撐與決策依據。
丹江口站位于丹江口水庫丹江入庫口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大石橋鄉(北緯33°3′,東經111°16′),是中國科學院院級野外站和湖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交通便利,距離十堰約90 km,南陽市約150 km。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C,高于同緯度的東部地區2°C左右,無霜期約為228天。平均降雨量為804毫米。地帶性土壤為黃棕壤。
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水域橫跨鄂、豫兩省,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4億立方米,水源來自于漢江及其支流丹江。2012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達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90億立方米,被譽為“亞洲天池”。丹江口站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庫區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區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