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604期:植物染黑,你想試試哪一種?

              自古以來,我國色彩文化博大精深。在古代,服飾顏色搭配有嚴苛的要求,不僅承載著先祖們的精神信仰,而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朝代的更迭過程中,不同的顏色在不同時期所處地位不一。作為兩級色之一的黑色,在古代擁有“玄、緇、烏、皂、墨、黔、黎”等多種稱呼,曾一度受到高度重視,代表尊貴吉祥的高等級地位。“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是《詩經·鄭風》的開篇之作《緇衣》中的詩句,描述了貴族階層穿黑色朝服的裝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黑色代表“水”。秦始皇認為秦滅周是以水德戰勝了火德,故而秦朝崇尚黑色,從衣服到旄旌、節旗等都以黑色為上等。魏晉時期也以黑色為上,當時的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貴族階層以穿黑色著稱。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烏衣巷口夕陽斜”中的烏衣巷就位于秦淮河南岸,因住在此巷中的貴族子弟都喜愛穿烏衣,即黑色絲綢衣服而得名。然而走過高光時刻的黑色,后來大多數時期都是平民百姓的衣色。 

              大自然中可以用來染黑色的植物繁多。植物染黑大多是因其用于染色的部位中含有單寧,也稱為鞣質(是一種具有多元酚基和羧基的有機化合物)。鞣質經媒染劑作用,可將汁液制成深淺不一的黑色染液。古代典籍中記載的植物主要有皂斗、五倍子、烏桕等。 

              《周禮·地官·大司徒之徒》中記載上貢之物說到要因地制宜:“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漢代鄭眾注:“皂物,柞栗之屬,今世間謂柞實為皂斗。”柞樹是殼斗科植物的泛稱,其樹皮和殼斗都富含鞣質,皂斗指的是殼斗科植物的果實,加入媒染劑綠礬(硫酸亞鐵),可染黑色,是我國古代一種很重要的黑色植物染料。正因為皂斗可制成黑色染液染制衣物,故而百姓所穿的衣服也被稱為“皂衣”。 

                

              殼斗科植物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用五倍子制作黑色染液由來已久,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蜀中者為勝,生于膚木葉上,走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九月采子曝乾,染家用之。”不過五倍子不是一種植物,它是漆樹科鹽膚木屬樹木的幼枝和葉上形成蟲癭,呈囊狀或菱角狀,其富含五倍子鞣質、沒食子酸,既是古代著名的染黑植物染料,也是如今制作墨水的原料。 

              采摘成熟的五倍子烘干后,直接搗碎裝在棉紗袋中,用溫水浸泡,得到的染液呈土黃色,需加入明礬作為媒染劑,發生化學作用后,才能制得較好的染色深度和牢度的黑色染液。 

               

              五倍子(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五倍子染液染出的紡織品(圖片來自網絡) 

              烏桕(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是大戟科烏桕屬的高大落葉喬木,原產在我國黃河以南各省份,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其葉片互生,質地很薄,若紙一般,富含鞣質,也是古時用于染黑色良好原料。除了制作黑色染液外,烏桕葉在金秋時分,呈現黃、橙、紅、紫等色相,美輪美奐,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一直是江南的一道美景。其種子既含油又含脂,白色的蠟質假種皮能榨出固體脂,被稱為“皮油”,是制作油漆、蠟燭和肥皂的原料。皮油成分主要是脂,其脂肪酸組成相對集中,可作為生產硬脂酸和油酸的原料,既能作為食用油來食用,又是重要的工業油。 

               

              烏桕的葉(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秋天的烏桕葉和果實(圖片來自網絡) 

               

              烏桕葉染液染出的紡織品(圖片來自網絡) 

              除了制作黑色染液用于染制紡織品的植物外,還有可以制作黑色染液用于浸染食物的植物,如南燭。 

              南燭(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又被稱為米飯花、烏飯樹,是杜鵑花科越橘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臺灣、華中、華東等地均有分布,常見于山坡林內或灌叢中。開花時,白色的筒狀花冠,一串串倒掛著,像一個個小燈籠,掩映在綠葉之中,格外清新可人。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飽含汁液的漿果跟藍莓差不多大小,酸甜可口。 

               

              南燭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南燭的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南燭的樹葉含有多種營養和健康功能成分。我國江浙、福建等南方一帶長久以來就有在清明節前后,采摘南燭樹葉搗碎制成汁液浸泡大米,蒸熟食用的習俗。用南燭葉浸泡過的大米煮出來的米飯為紫黑色,因此也被稱為“烏米飯”,故而南燭也俗稱“烏飯樹”。據科學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烏飯樹的樹葉能制成黑色染液,是因其含有天然黑色素烏飯樹苷。除了作為食用色素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利用烏飯樹染液制作天然綠色健康的黑色染發劑。 

               

               南燭的樹葉(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烏米飯(圖片來自網絡) 

              大自然里種類多樣的植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天然染料,調制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人們利用源遠流長的草木染將植物汁液染入紡織品,穿戴在身;浸入食品,融化于口;讓生活增添了山野之趣、自然之美。如今純天然植物染料在科學技術的應用下,伴著植物的清香、自然的清新,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讓植物與人類相連更緊密。 

                

              參考文獻: 

              1. 譚光萬.中國古代植物染料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2. 周琪.植物基天然媒染劑的開發及其在羊毛織物染色和功能整理中的應用[D].西南大學,2021. 

              3. 丁蕓.核桃青皮的活性成分提取及染色性能研究[D].新疆大學,2016. 

              4. 王慧等.五倍子染色柞蠶絲的黑色調色階研究[J].針織工業,2020(11):44-48. 

              5. 黃寶康.五彩的世界—話說植物與染色[J].生命世界,2008,44-47. 

              6. 張維.紡織品染色用天然植物染料的研究進展[J].印染助劑,2018(11):5-11. 

              7. 吳云.烏飯樹葉染黑有效成分研究[D].蘇州大學,2017. 

              8. 王立,練偉佳等.烏飯樹資源利用開發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8(9):4197-4203. 

              9. 張麗媛.五倍子混染的創新研究及在女裝設計中的應用[D].北京服裝學院,2016. 

              10. 中國植物志 http://www.iplant.cn 

                

                

               

            曹承娥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