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 說的是峰巒疊嶂,環抱著小橋流水;河水柔藍,縈繞著繁花翠草。這是宋代大詩人王安石在《漁家傲》詩中描繪的一幅娟秀、恬靜的自然景象。尤其是“柔藍一水”四個字生動地呈現了寧靜、清新的色彩美。如此柔和雅致的藍色除了水中有,人間有么?答案是肯定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美麗顏色,經過我們先祖們長期的實踐探索,終于被印染在服飾上、點綴在食物里。那這些藍色染液從何而來呢?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藍色或青色,都是由藍草染成。藍草不是指的一種植物,而是能染藍色的草本植物統稱。藍草能染藍色,是因為其含有靛藍。靛藍染色采用的是還原氧化技術,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至今仍在沿用,根據染色時間、次數及染液濃度不同,可染出不同色度的藍色,從淺藍到天藍、深藍及青色等多種顏色。“青衣藍布”是我國古代平民所穿衣服的顏色,所以古時對藍色染料的使用量特別大。從文獻典籍來看,我國古人常使用的藍草主要有馬藍、菘藍、蓼藍和木藍。
據《中國植物志》和《海南植物志》記載,古籍中的馬藍即為板藍(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是爵床科馬藍屬的草本植物,多年生一次性結實。其莖稍木質化,直立或基部外傾;紫色的花聚集成穗狀花序;干燥的根為藥材板藍根,也被稱為南板藍根。馬藍染色是因為馬藍葉含藍靛,我國古代用馬藍作靛染色,也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藍靛染料材料。
板藍的葉(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板藍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菘藍(Isatis tinctoria Linnaeus)是十字花科菘藍屬的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歐洲。其莖直立;基生葉蓮座狀;花瓣黃色,呈十字形;果實為短角果,種子可榨油,供工業用。菘藍因其葉中能提取藍色染料而在靛藍染色中占有重要作用。我國古代很早就用菘藍作靛染色,宋代羅原《爾雅翼》、元代《至順鎮江志》、明代《救荒本草》等眾多典籍中均有記載。如今被人們熟知,是因其葉和干燥的根莖可入藥。菘藍同時也是歐洲傳統上最主要的藍染植物。
菘藍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菘藍的葉(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是蓼科萹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從溫帶到亞熱帶廣泛分布。其莖直立,通常分枝;葉卵形,干后呈暗藍綠色;淡紅色的花聚集成穗狀花序。蓼藍人工馴化的歷史很長,一般說來,它是中國最早被記錄的藍染植物。我國在夏代已種植蓼藍,并已知道它的生長習性,據《夏小正》記載:“五月,啟灌蓼藍”。說的是在夏歷五月蓼藍發棵時,要趁時節分棵栽種。蓼藍染色是因其葉中含藍甙,從中可提取靛藍素。曾經不僅是我國最重要的藍色染料來源,而且在古時的東亞地區也非常流行。
蓼藍的葉(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蓼藍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L.)是豆科木藍屬小灌木,廣泛分布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并引進熱帶美洲。開花時,一串串粉紫色的花朵像一只只展翅欲飛的蝴蝶。因其枝干木質化,被稱為木藍,同時因其花、葉、果實與槐樹類似,又稱為槐藍。海南黎族人民過去常采集野生木藍作為制作藍色染液的原料,用來浸染織物。不過除此之外,我國其他地區不太常見。
木藍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木藍的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最初古人利用藍草染色,是將染織物與新鮮藍草葉撮合在一起,使葉子上的色素滲透到織物里,在空氣中晾曬一段時間后,織物逐漸從藍綠色變成藍色,但得不到青色。且這種染色方法受時間限制,只能在藍草成熟時染色,不能滿足人們所需。后經過不斷摸索實踐,先民們開創了藍靛制造技術,將藍草制成靛藍或靛青染料成品后,既能染出青色,又打破季節限制,這樣使得藍草染色四季可行,極大地提升了染料的運輸和儲存。
靛藍染色工藝需要經過藍草采收、靛藍制取、靛藍還原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才能獲得染色所用的靛藍染液。總的來說,大致以下步驟:
第一步,采收浸泡。采收藍草的莖葉,放在提前準備好的靛池中用清水浸泡,待葉子變軟,水呈藍綠色時即可。
第二步,加石灰水。打撈干凈殘渣,在靛池中加入石灰水。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石灰水加入多少直接影響靛藍的品質,從而影響染色效果。
第三步,打靛。石灰水放置后,就開始打靛。打靛就是用靛耙在靛池中垂直捶打,直至有靛青沉淀,才算打靛成功。這是特別關鍵的一步,只有高質量的靛才能染出清透、亮麗的顏色。
第四步,收靛。打靛完成后,將靛藍液體靜置,待靛藍完全沉淀后,將池中的水排完,再將靛藍取出放置在容器中儲存,隨用隨取。
靛藍是一種還原染料。在制作染液時,需在靛藍液體中加入堿性物質,經過化學反應,使靛藍發酵還原成靛白。靛白溶于堿液,呈黃綠色。染色時,將織物放在染液中浸染后,暴露在空氣中,附著在織物上的靛白經氧化反應后變回靛藍,織物也從藍綠色逐漸變成藍色,這樣就染色成功了。
除了藍草可以制作藍色染液外,還有其他植物也有此功能,如蝶豆。蝶豆(Clitoria ternatea L.)是豆科蝶豆屬草質藤本植物,花大色藍,若蝴蝶狀,又被稱為藍蝴蝶,花朵中含有天然花青素,晾干后泡水呈藍色,常用作食用色素。布依族和壯族等少數民族在制作特色風味小吃—五色糯米飯時,常用蝶豆曬干的花來煮水染藍色的糯米。
蝶豆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蝶豆的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五色飯(攝影:曹承娥)
花開花落,生命輪回中,草木染融合了植物的天然色彩,留住了四季的絢色。植物染液染出的顏色,柔和、清新、雅致,是漫長的農耕文明的底色,講述著時代發展的故事。拾一花、覓一葉、尋一果,來一次草木染體驗,讓思緒拉回時空的記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參考文獻:
1. 程治樺.植物靛藍在植鞣革牛皮上的染色研究及其創作實踐[D].廣州美術學院,2018.
2. 劉霽萱.藍靛染色工藝在古代青色系植物染中的應用[J].理論探討,2021(11):133-134.
3. 張海超,張軒萌.中國古代藍染植物考辨及相關問題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5(3):330—341.
4. 鄒蒙,朱莉娜.蝶豆花染液的提取及其對棉織物的染色[J].印染助劑,2021(10):15-19.
5. 中國植物志http://www.ipl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