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龍成錦斗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梁元帝蕭繹在《烏棲曲》中,用“石榴裙”來代指女子亭亭玉立的風韻,自此便造就了“石榴裙”這一流傳千載的服飾。
那究竟什么是“石榴裙”呢?《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朱紅色的裙子,亦泛指婦女的裙子。”可見石榴裙主要是因其顏色類似石榴花的紅色而得名。
石榴裙在唐代特別流行,備受貴族女子青睞,武則天在《如意娘》中留下了“開箱驗取石榴裙”的詩句。雖然石榴花顏色火紅,但石榴花汁液染不出紅色,那古人使用什么植物染料來染制紅裙呢?
紅色在古代名號眾多,赤、朱、絳、茜、彤等都是紅色的代名詞。染紅色的植物很多,其中利用最多主要有茜草、紅花和蘇木。然而這三種植物在染同樣材質的織物時,就染出的紅色的飽和度與牢固度而言,紅花最高,茜草次之,蘇木最低,正好滿足了人們對多種紅色的需求,不過若是要染鮮艷的大紅色,紅花最適宜。
茜 草
Rubia cordifolia L.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是茜草科茜草屬的草質攀援藤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適宜種植。其根狀莖和節上的須根均為紅色,含有茜素,能染紅色。
茜草是最早被我國人民馴化并用于大規模種植和染色的染草之一,自商周起,就作為重要紅色植物染料被利用。
《詩經》中有多篇進行了記載,如“縞衣茹藘”“茹藘在阪”。“茹藘”即為茜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利用茜草進行染色了。據《漢官儀》云:“染園出梔茜供染御服,是其處也。”足見茜草作為染色植物的重要性。西漢《史記》中《貨殖列傳》記載:“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表明漢代茜草被大規模種植,并可能發展為主要經濟作物,種植千畝茜草的收入相當于千戶侯的俸祿。
古人利用茜草染紅色,會加入明礬作為媒染劑,染出來的顏色,色澤明亮,且具有良好的耐洗性。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深紅絹和長壽繡袍底色,就是茜草加入明礬染制而成。
茜草種植方便,且春秋兩季可以采收,曬干收藏,四季可用,同時染色便捷,易操作,所染材質多樣,是古人常用染紅植物。
茜草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茜草的根(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紅 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
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紅藍花、刺紅花,是菊科紅花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莖直立,莖中下部的葉子有鋸齒,齒頂有針刺;紅色的小花(初開時黃色)聚集成一個頭狀花序;瘦果乳白色,可榨油。
紅花在漢代先經中亞傳入我國西北地區,然后傳入中原。古人利用紅花直接染色,尤其是花瓣綻放初期,色素含量相對較高,既能作為食用色素,又能用來浸染織物。東晉習鑿齒在《與燕王書》中云:“山下有紅藍,足下先知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緋黃,采取其上英者做胭脂”。
紅花中含有黃色和紅色兩種色素,黃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無染料價值但有藥用價值;紅色色素易溶于堿性溶液,不溶于酸性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形成紅色沉淀。古時的胭脂就是利用堿性溶液將紅花中的紅色素提取出來,再加入過量的酸性溶液進行中和,使紅色素沉淀出來,這樣反復操作多次,黃色素可基本除盡,將沉淀狀的紅色素捻制成小餅,即為古人用的胭脂。或許正因為古時的胭脂是純植物做的,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才有了吃胭脂的喜好吧。
作為紅色染料時,需將紅花中的黃色素分離出來,這樣用紅色素染出來的顏色才顯猩紅、鮮艷。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錄了利用“殺花法”,從紅花中分離黃色素,萃取紅色素染料的過程。為了方便儲存和運輸,古人將紅花制成了“紅花餅”,這樣就不受季節限制了。使用時只需先用烏梅水煎,再用堿水或稻草灰澄清多次,就可以染色了。為了得到高質量的紅花餅,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先用青蒿處理,能防止紅花餅在貯藏中的霉變。書中還記載,配制不同濃度的紅花染料,可染得不同色澤的紅色,由此可見古時已經建立了相當高超的染色工藝。
剛盛開的紅花(攝影:張莉俊)
盛花期的紅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蘇 木
Caesalpinia sappan L.
蘇木(Caesalpinia sappan L.)又被稱為蘇方、蘇方木、蘇枋,是豆科云實屬的小喬木,在我國主要的產區是云南、貴州、四川、廣東、福建和臺灣省。
其枝干有稀疏的刺;葉為二回羽狀復葉,羽葉對生,小葉紙質;花朵聚集成圓錐花序,綻放時花瓣黃色,最上面一片基部帶粉紅色,特別顯眼;雄蕊稍伸出,花絲下部布滿密密的柔毛,花柱細長,長有毛,柱頭截平;果實是不開裂的紅棕色木質莢果,有個外彎的硬硬的尖角,像鳥兒的嘴巴;種子長圓形,呈淺褐色。
我國使用蘇木作為紅色染料已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最早的史料記載,見于西晉時期的《南方草木狀》。其載“蘇木,樹類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絳,漬以大庚之水,則色愈深”。后期明代的《多能鄙事》《天工開物》等古籍都有對蘇木的記載,既作藥材也作染料。蘇木去除外皮及邊材,取心材,陰干后用于染色。心材中含有蘇木素,加入不同的媒染劑,能獲得紅、絳紅至葡萄紫紅色等多種顏色。不過蘇木染色時不能用鐵容器,否則色澤會變暗。由于蘇木染色的豐富性,一直是古人用來染色的重要原料。現在也廣泛應用于食品色素加工中。
蘇木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蘇木的果(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蘇木的木材(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化學工業染色技術出現之前,植物染色一直是我國染色的主要方法。人類憑借聰明才智,利用植物染料,按照自身需求,獲取豐富多彩的顏色,浸染服飾,裝飾自己,推動文明發展。隨著社會發展,綠色、環保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植物染料再次走入大眾視野,期待在科技力量的支撐下,天然植物染色將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李祥琴.古代紅色絲綢植物染色—蘇木染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3.
2. 孫聞鶯.中國古代染色文化與植物染料研究紡織報告[J].2020:126-128.
3. 譚光萬.中國古代植物染料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4. 中國植物志 http://www.ipl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