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冬月山行,見桕子離離,誤認梅蕊;將欲賦詩,偶讀江岷山太守詩云:‘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
這是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一書中描述烏桕果實時講的一個小故事。
說是他在冬日里,看見烏桕的果實掛在枝頭,誤認為成了梅花的花蕊,正想賦詩來描述此情此景時,偶然讀到了江岷山太守的詩句,才發現原來早有人已經將這個景象描繪得惟妙惟肖了。可見烏桕作為我國本土樹種,被關注由來已久,已深深融入人們生活之中。
烏桕(Triadica sebifera (Linnaeus) Small)是大戟科烏桕屬的高大落葉喬木,原產在我國黃河以南各省份,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
葉片互生,質地很薄,若紙一般,形狀特別有趣,整體呈菱形,前端有一條長長的葉尖,樣子看起來像海里的鰩魚。
花為單性,雌雄同株,黃綠色的小花聚集成穗狀花序,雌花通常著生在花序軸的底端,雄花序則著生在上部,盛開時,細細碎碎的花朵掉落一地,仿佛下了一陣花雨,非常清新雅致。
果實為梨狀球形蒴果,有三個果爿,成熟時外殼會變成黑色,還會炸裂脫落;每個分果爿中有一粒種子,每個種子的外面有一層白色的蠟質假種皮,三顆聚集在一起的種子,遠遠看上去像一小團棉花,冬日里被古人誤認為是梅花花蕊的就是這團白色的外皮。
烏桕的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烏桕的花序(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烏桕果實(攝影:張莉俊)
鰩魚(圖片來自網絡)
烏桕葉子(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資源豐富
烏桕所在的烏桕屬家族,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在全世界約120種,我國共有10種。自然分布最多的為烏桕,其次為白木烏桕、圓葉烏桕、山烏桕,斑籽烏桕、濟新烏桕、云南烏桕、多果烏桕、漿果烏桕、異序烏桕則較少。其中由于開花習性和果序結構的基因型差異,自然界中,烏桕也存在葡萄桕和雞爪桕2個變種。長期異花授粉,這兩個變種也雜交產生了很多性狀差異很大的后代。
歷史悠久
華夏大地上,烏桕已有1500多年的栽種歷史。其名以最早以“烏臼”記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烏臼,《玄中記》云:‘荊、揚有烏臼。’其實如雞頭,迮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豬脂。”烏桕被列在這部綜合性的農書中,可見其生長習性和形態特征,在當時已經被人所熟知。自唐代開始,詩文書籍中以“烏桕”記錄,《新修本草》以“烏桕木”著錄。
價值甚高
縱觀古書典籍,烏桕的價值很早就被古人們發現和利用了。如《本草衍義》有:“取子出油,燃燈及染發。”;《農政全書》說:“烏桕樹收子取油,江浙人種者及多,桕油造蠟燭,清油然燈極明。” 《天工開物》記載:“油料作物分為三類:食用、燃燈、造燭,桕油食用為下等,造燭油為上等。”清朝陳淏子的《花鏡》中則作了很詳細記錄:“桕一名烏桕,一名柜柳。出浙東、江西。樹最高大,葉如杏而薄小,淡綠色,可以染皂。花黃白,子黑色,可以取蠟為燭。其子中細核可榨取油,止可燃燈油傘,不可食,食則令人吐瀉木必接過方結子,不接者,雖結不多。秋晚紅葉可觀,亦秋色之不可少者。”既描述了烏桕的形態特征,又介紹實用價值,還指出了觀賞價值。這些價值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作為油料作物,結合現代先進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小種子大能量
烏桕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其種子既含油又含脂,是工業用木本油料樹種之一,有做能源植物的潛能。白色的蠟質假種皮能榨出固體脂,被稱為“皮油”,是制作油漆、蠟燭和肥皂的原料。皮油成分主要是脂,其脂肪酸組成相對集中,可作為生產硬脂酸和油酸的原料,既能作為食用油來食用,又是重要的工業油。同時烏桕脂的化學組成和結構與天然可可脂有相似,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下,將來有望替代可可脂用于生產之中,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如巧克力的制作。
烏桕種子(攝影:張莉俊)
種子的種仁榨出的液體油,被稱為“梓油”,也叫青油,工業上叫作“籽油”。籽油是棕紅色液體狀,常用于多元醇制備、環氧樹脂生產及作為機械潤滑油、油墨、化妝品、蠟紙等的原料外,也是很好的生物柴油的原料,不過籽油含有毒素,不能食用。
整個種子榨出來的混合油脂,被稱為“木油”,除了常用于制肥皂和蠟油外,還可用于洗護用品中。壓榨后的烏桕籽得到的桕餅,養分含量也很高,尤其是殘留的不飽和油脂,可用于食用菌生產,既能增加其產量,又能改善菌的品質。
小葉片大景致
樹形秀美,樹冠整齊,葉型獨特的烏桕,四季景色各異,是長三角地區城市森林彩色化發展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春末時期,生長出像麥芽糖一樣黃色的嫩葉;盛夏之際,葉子換上正裝,變得青翠欲滴;金秋時分,葉片色澤亮麗,葉色豐富多彩,黃、橙、紅、紫,美輪美奐。特別是秋天的葉片,小葉片大景致,自古就是江南的一道美景,可栽植于道路景觀帶,也可成片栽植于廣場綠地、景區、森林公園中,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烏桕于楓,園林九月中”是宋朝大詩人陸游對烏桕紅葉的贊美。“秋霜飄落萬花盡,萬畝桕林火欲燃。”獨自成林的秋日烏桕,景觀甚為壯麗。
烏桕變色的秋葉類型紅葉型、橙葉型、黃葉型和紫葉型,其中紅葉型觀賞價值最高,橙色葉次之,秋季降溫后,葉片由綠色直接轉為紅色或橙色,鮮艷亮麗,非常顯眼漂亮;紫葉型的葉片變色期很長,隨著溫度降低,葉片先由綠色變成深紫色,然后再轉為紫紅色、紅色,落葉相對較晚;黃色葉則類似于銀杏的秋葉色彩,綠色逐步變黃或淺黃。不同葉色的烏桕為層林盡染的秋日,增添了多重色彩,美不勝收。
烏桕變色的葉片(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小花朵大蜜源
初夏開花的烏桕,黃綠色的小花朵聚集成束,花量非常大,是重要的蜜源樹種,蜜蜂采食,釀出來的蜂蜜營養價值很高,質量上乘。
烏桕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小木材大用途
生長速度快,根系發達的烏桕,具有一定的抗風、抗鹽性,能有效改良土壤、凈化空氣、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可作為河灘等地防護堤岸的樹種。同時其木材質地堅硬,紋理清晰,色澤潔白,堅韌耐用,是高檔建筑、家具、雕刻的優質木材。
春長芽、夏賞花、秋觀葉、冬看果的烏桕,在四季輪回中,演繹著生命的榮枯。看過了漫山紅遍的秋日絢爛景色,冬日里仰頭望望枝頭經久不落的烏桕籽,著實也有一番浪漫的意境之美。
參考文獻:
1. 王洋姜,衛兵等.烏桕的園林特性及開發應用[J]. 廣東農業科學,2013(5):64-67.
2. 金久寧等.烏桕的植物文化與經濟價值[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4(6):32-36.
3. 中國植物志 http://www.ipl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