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是大詩人李白在《清平調》詩中對楊貴妃美艷的衣服和容貌的描述。
雖然青蓮居士在表現手法上略顯夸張,但如此擬人化的辭藻,不禁讓人浮想聯翩——古人的衣裳是用什么織成的?
人類在與猿猴相揖作別后,用獸皮和樹葉遮身暖體,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為了應對低溫和寒冷,我們的祖先們依靠大自然,開發出了諸如搭建半地穴式建筑、尋找能保暖的衣物等多種御寒然界中獲取了不少靈感。
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找到了以植物和獸類皮毛為主的纖維原料來紡織,制成日常活動所穿的服飾。其中,在植物纖維和蠶絲纖維中,最終形成了葛、麻、棉、桑(蠶絲)等紡織原料。
Part.1
葛:顏值與實用并存
葛(Pueraria montana (Loureiro) Merrill)是豆科葛屬多年生落葉草質藤本植物,藤蔓可長達八米,原產我國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幾乎遍布全國。
葛藤的莖長滿了黃色長硬毛,基部木質,其根呈粗厚塊狀。羽狀復葉有三片呈三裂狀的小葉,葉片上稀疏長著柔毛。一串串總狀花序上密密麻麻長滿了花苞,2-3個為一組,聚生在花序軸的節上。秋天開花時,紫紅色的花朵像一只只展翅欲飛的蝴蝶,非常漂亮。果實是莢果長橢圓形,冬天成熟時,扁平狀,全身是褐色長硬毛。
葛的藤蔓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用其績紗制成的葛衣顏色潔白、質地輕飄。
左:葛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中:葛的葉(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右:葛的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我國傳統的葛紡織技術總結歸納起來,可分為采葛、浸葛、煮葛、曬葛、績葛、織葛六大步驟。
在葛布的制作過程中,根據葛紗的粗細,織成的衣服也有優劣之分:粗厚的葛布稱“绤”,細薄的葛布稱“絺”,細葛布中的精品稱“縐”。
細葛布特別亮白,織成的葛衣輕薄透氣、吸濕散汗,穿著既舒適又美觀,非常受貴族統治階層喜歡,是皇家貢品和貴族用品。普通平民百姓因經濟能力有限,則多穿粗葛布制成的衣服。
我國使用葛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已經出土的考古實物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
1972年,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江蘇蘇州吳縣草鞋山遺址中,曾出土了三塊炭化葛布羅紋織物。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古老的手工織花葛布實物,也是我國最早的紡織實物。
炭化葛布羅紋織物(圖片來源:百問中文網)
葛在西周時期被廣泛應用,春秋時期達到鼎盛。周朝時,葛是重要的賦稅種類,這一時期有個專門的官職叫作“掌葛”。
《周禮·掌葛》提及:“掌以時征絺绤之材”。“絺绤”指的是葛織出來的布,整句話的意思是“掌葛負責向農人們征收葛,作為國家財政的來源”。
除了作為稅收外,葛布也是非常重要的貢品。
因天然纖維紡織品不易保存,孔府文物檔案館現藏的“明代本色葛袍”是如今唯一留存的古代葛衣。
本色葛袍(圖片來源:孔子博物館)
Part.2
麻:紡織纖維的“頂梁柱”
自漢代起,由于麻的大規模種植及畜力的使用,葛的地位逐步被麻所取代,麻類植物成為了紡織纖維的“頂梁柱”。
據考證,河南滎陽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距今約五千多年的碳化絲麻織物;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細麻繩和麻布殘片。
錢山漾遺址的殘麻布片(圖片來源:考古中國)
據《說文解字》記錄,中國漢代麻纖維的利用大體有四類:大麻纖維、苧麻纖維、茼麻纖維、蕉麻纖維。其中以大麻和苧麻為主,苘麻利用度相對較少,蕉麻則更多地作為地方民族特色。
在今天,這四類麻纖維仍具有非常大的開發價值。
1.大麻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大麻科大麻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印度大麻(Cannabis sativa subsp. indica)和火麻(Cannabis sativa subsp. sativa)兩個亞種。
印度大麻植株較小,分枝多,具有短而實心的節間。其生產大量的樹脂,尤其是在幼葉和花序中,是生產“大麻煙”的植物,在大多數國家是違禁品,禁止栽培。
火麻就是普通大麻,在我國栽培或野生,也被稱為漢麻。其植株較高且細長,分枝稀疏,有長而空心的節間,是常用的纖維和油料作物。
大麻(普通大麻)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大麻是雌雄異株,其植株特性的差異通常導致用途上的差別。一般說來,主要用雄麻的纖維來織布、做麻繩、麻線等;用雌麻的種子來榨油,用作油物或為燃燈照明。
大麻繩(圖片來源:Veer網)
大麻纖維細度細、強度高,具有天然抑菌、衛生健康的性能,既能用來紡布織衣,又可用作冬衣的填充物。
《說文解字》有:“紼,亂枲也”“缊,紼也”和“以缊曰袍”。枲是大麻,紼則是一團亂麻,缊是袍,綜合來看就是“袍里有一團亂麻”。古代貧苦人民用來御寒過冬的衣服,填充物就是用亂麻做的袍子。
2. 苧麻
唐代時,南方大量種植的苧麻逐步成為麻紡布的主要原料。
苧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是蕁麻科苧麻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宿根可達10-30年之久。其原產我國中西部,如今世界各地的苧麻均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引入,被稱為“中國草”。
苧麻植株(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苧麻一般一年可以收割三次,是一種優質高產的纖維作物。苧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能快速吸濕吸熱和散熱,透氣性能非常強,是“天然纖維之王”。其紡布織成的衣服,穿著涼爽舒適。
古時苧麻纖維紡出來的布,多用來制作夏天的衣服和蚊帳,又被稱為“夏布”,如“瀏陽夏布”、“隆昌夏布”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苧麻纖維織成的布都叫夏布,只有使用木制織布機純手工織就的苧麻布才能稱作夏布。這是因為,夏布在手工編織過程中因人為操作會存在差異,不同手工藝織出來的布,美感各有迥異。
夏布(圖片來源:新華網)
精致的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曾被列為貢布。
夏布因苧麻纖維細長,強韌,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微量元素,具有彈力與絕緣性,有如下特點:首先是堅實挺括,吸濕性能好、不易變形,衛生健康;其次,防污、抗靜電;最后,能抑制細菌滋生,抗菌保健。
3.苘麻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是錦葵科苘麻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據考證,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距今已有七千余年的苘麻繩索。苘麻的利用價值明顯低于苧麻和大麻。
春秋時期以前,苘麻纖維主要用于制作衣服,現在多用于編織麻袋、搓繩索、編麻鞋等。
苘麻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4. 蕉麻
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是芭蕉科芭蕉屬,由葉鞘組成假莖的大型草本植物。
《說文解字》有“蕉,生枲也”。“枲”是麻類植物的纖維,“蕉”則是沒有漚漬過的生麻。
《異物志》中記載:“芭蕉葉大如筵席。其莖如芋。取鑊而煮之為絲,可紡績,女工以為絺绤,今交趾葛也。”說明芭蕉纖維具有麻類纖維的作用,煮了之后也能像葛纖維一樣,紡績織布。
芭蕉植株(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生活在海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常就地取材,砍下芭蕉莖,紡紗織布。由此制成的衣服吸汗透氣、散熱性能良好,非常受當地人喜歡。
Part.3
棉:改變國人衣料結構
宋代以后,棉傳至長江流域及黃河流域,被大規模栽種,代替了麻纖維,成為紡織界的“新星”。
棉是錦葵科棉屬(Gossypium Linn.)植物的統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雖然不是本土原產植物,但在中國的種植歷史卻非常悠久。
據典籍記載,棉早在漢代甚至更早就傳入了國內。其傳播路徑有兩條:
一條是沿西北方向,從中亞、西亞等地經過西域各國傳入中國新疆地區,這一路稱為“西路棉”或“北路棉”,傳入的是草棉;
另一條是沿東南方向,從印度經東南亞傳到中國西南和東南沿海地區,這一路稱作“南路棉”,傳入的是樹棉(也稱為亞洲棉)。
棉傳入中國后,自宋代開始在中原地區規模化種植,元明時期統治階級在制度上大力推廣,元朝政府專門設立了“木棉提舉司”機構,用來征收棉花。此舉雖然加重了賦稅,但改變了棉花的種植狀況。到了明代,制度更苛刻,棉花和棉布被列為常年賦稅對象。
經過不斷選育,我國逐漸培育出了適合國內環境生長的棉。目前,我國栽培的棉花主要是近代以后引進的具白色長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剝離的短棉毛的陸地棉,性狀優良,在全國廣泛種植。
棉因其柔軟、舒適、保暖、耐用、吸汗等優點為全世界所推崇,是全球人民喜歡的天然纖維。
陸地棉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棉纖維紡織前,先要經過一道棉籽棉絮分離的特殊工序,再將棉絮搓成棉條,從中抽取纖維,捻成連續不斷的紗。棉做出來的衣服柔軟潔白,具有非常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穿著非常舒適。
“不蠶而綿,不麻而布,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是元代的王禎在《農書》里對棉作為紡織原料的描述。
在《農書木棉序》中,他又列舉了棉具有“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紵,免績緝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謂不麻而衣,不繭而絮”的優良特性。
陸地棉果(圖片來源:新華社)
Part.4
桑蠶絲:本土培植,源遠流長
除了植物纖維外,蠶絲纖維也是我國重要的紡織纖維。我國自古以農桑立國,是世界上最早栽桑養蠶的國家,是桑蠶業的發源地。
據考證,先民們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進行蠶桑養殖。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了桑字;戰國時的青銅器上有桑女提筐采桑的圖案;《詩經》、《農桑指要》、《農政全書》等各類古籍中均有關于桑樹的記載。
戰國水陸攻戰紋銅壺(圖片來源:四川博物院)
南宋《蠶織圖》局部(圖片來源:黑龍江省博物館)
桑(Morus alba L.)是桑科桑屬的落葉喬木或灌木,原產我國。桑樹最原始的作用是作為蠶的食物。桑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等物質,營養值高,蠶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步加強了習慣吃桑葉的特性。
桑蠶絲是蠶分泌出來的天然蛋白質纖維,具有長、滑、柔、透等特性,是自然界中可供紡織的天然長絲。其制成的衣物,輕薄柔軟、親膚服貼、舒適保暖、抗菌耐用。
然而,絲織品量少貴重,只有貴族階級才有享用的能力,普通百姓穿的通常是粗布衣。
左:桑樹植株(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右:正在吃桑葉的蠶(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里,采桑養蠶是非常重要的生產事業,栽桑養蠶繅絲制衣是古代小農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桑樹為我國的國泰民安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桑蠶文化,開辟了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全球。
時至今日,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蠶絲業體系,絲綢產品遠銷世界百余個國家和地區。
現代絲綢(圖片來源:新華網)
隨著綠色環保的天然植物纖維漸漸受到大眾歡迎,相信葛、麻類、棉、桑蠶絲等植物纖維原料也將在現代技術手段下,被制成更加舒適的衣物。
參考文獻:
1.王穎.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藝初探[J].史學理論,2019(09):58-59.
2.王琴.苧麻種質資源評價及栽培模式對其飼用價值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9.
3.廖江波.夏布源流及其工藝與布藝研究[D].東華大學博士論文,2018.
4.余曉蕓等.《說文解字》中紡織用植物纖維的整理(一)[J].服飾導刊,2021(2):5-7.
5.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
6.李麥產.棉花傳入與中國古代人口增長[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8):109-115.
7.徐昀徵,朱宏斌.我國古代葛的種植栽培及葛織品利用[J].農業考古,2021(3):177-184.
8.廖江波.中國傳統葛紡織服飾探析[J].絲綢,2020(57):78-84.
9.王立.桑的栽培演化與農耕文化及其資源利用[D].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10.蘇玲.桑樹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J].江蘇蠶業,2012(4):44-46.
11.http://www.iplant.cn/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