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說說櫟。櫟,古時多指殼斗科櫟屬植物家族的成員。中國的櫟屬植物約有60種,分布于全國各個省區,從矮灌木到喬木、從常綠的高山櫟類到秋季葉片枯黃脫落的落葉櫟類,形態多種多樣。
它從遠古走來
6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被子植物開始輻射進化,逐漸成為地球上的優勢植物,蜜蜂等昆蟲的出現更是加速了被子植物的演化進程。櫟屬植物就起源于這一時期,它們能適應復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在熱帶、溫帶、寒帶都有分布。
《詩經·國風·秦風》有云:“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即西北大秦之地的山上長著茂密的櫟林。可見,櫟屬植物在中國也是非常古老且常見的樹種。
櫟樹林(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它是古人眼中的無用之木
千百年來,絕大多數櫟屬植物生長在丘陵或深山里,多被人們用來燒炭取暖,“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從唐代才子歐陽詹詩:“桃李有奇質,樗櫟無妙姿。”到蘇軾詩:“常恐樗櫟身,坐纏冠蓋蔓。”等眾多古文、古詩中可見,古人常把櫟與樗(指的是同樣不成材的香椿)聯系在一起,用“樗櫟之才”或“樗櫟之身”自謙才疏學淺。
神奇“軟木”神奇在哪?
俗話說:“人怕傷骨,樹怕傷皮”。說的就是植物一旦失去運輸養分的韌皮部(樹皮的一部分)就很容易死去。然而,櫟屬植物中的本土代表性物種栓皮櫟卻是一個不怕剝皮的“硬漢子”。一棵栓皮櫟一生中可以被采集10次左右的樹皮,也仍然能夠健壯地成長。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栓皮櫟樹木的表皮下面,有一層發達的木栓層,輕按栓皮櫟的樹皮會覺得軟軟的。這層木栓層的形成層向外側分生出大量的栓皮細胞,從而形成木栓薄壁組織。這層組織因其質輕、易伸縮、耐摩擦、吸能、絕緣、隔熱及化學性能穩定等多種優良特性,被稱為“軟木”。
栓皮櫟(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栓皮櫟樹干剖面圖(圖片來源:《木材不簡單》)
其實,軟木資源的利用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國就有軟木在釣魚器具的應用記載,另外,軟木還可以做羽毛球底托兒,隔音板、隔熱板、地板、裝飾墻板等,甚至航天器上的密封墊中也鋪設了軟木。但是,軟木最主要的用途,還是被制作成人們最熟悉的葡萄酒瓶木塞。
軟木塞(圖片來自網絡)
戴“帽子”的橡子是什么
秋天,櫟樹成熟的果實在風中掉落。這時,你總能在樹下尋找到躲藏在枯黃落葉的珍寶——一種戴帽子的果實。這種果實總是坐在木質的小碗里。這種小碗被植物學家稱為“殼斗”,是由雌花的總苞片發育而來的,其上常覆蓋著鱗片、環紋或其他附屬物。這種果實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橡子。果實未成熟時,殼斗可以或多或少地包裹住年輕的堅果,讓香嫩的果實遠離昆蟲啃食。不同物種的櫟屬植物,其殼斗的形狀、包被的位置和鱗片的樣式非常不同,這是殼斗科植物分類的重要依據。
栓皮櫟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青岡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槲樹果實(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橡子內仁富含淀粉,在社會發展的漫長歲月中,它既作為史前時代先民們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也曾是人類抗御饑荒的重要食物來源。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在《宣州雜詩》中詳細記述了安徽地區無地耕種的貧苦老百姓收集野生櫟屬植物堅果作為糧食的情形,即“野糧收橡子,山屋點松明。只見樹堪種,曾無田可耕。”
櫟與栗,傻傻分不清楚
各位看到這里,也許覺得橡子似曾相識。有人可能會將它錯認為我們常吃的板栗。板栗其實和橡子有一個共同點,同樣作為殼斗科植物家族的果實,它們都被一層硬硬的“外套”包裹——也就是植物學家口中的“殼斗”。通常情況下,板栗是被殼斗完全包裹,一個殼斗內有三粒栗子,且外殼帶著尖尖的刺,一般不能徒手剝開。而橡子的外殼會自動脫落。
板栗(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數據庫)
馬栗(圖片來自網絡)
歐洲栗(圖片來自網絡)
還有幾種名字中帶“栗”的植物,需要我們加以辨別。如在歐洲城市常見的馬栗,它們的果實有毒。以及可以食用的歐洲栗,它們的個頭比較小,吃起來也沒有板栗那般香甜,但可以做成甜品。
總而言之,要學會認識身邊的櫟,它們遠比我們想象的有用得多。同時,我們也要學會辨別身邊的栗,千萬不要隨便撿拾路邊的“栗”來吃哦。
參考文獻:
1. 張文文.櫟屬植物的引種歷史與優良櫟類的選育及推廣[J].園林植物.
2. 田海濤.中國櫟屬作物利用史考[J].農業考古.
3. 地上的栗子不要亂吃,小心一命嗚呼.物種日歷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