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566期:麻類纖維——我國古代紡織界的“頂梁柱”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與晤語。”《詩經·東門之池》中描述了古時青年男女在勞動時的歡樂對歌,他們勞作的主要事情是漚麻和漚纻,就是把麻和纻放在池里浸泡,讓其腐爛。這里的麻和纻,指的是大麻和苧麻兩種植物,是古時紡布制衣的重要原料,現在統稱為麻類作物。  

              我國很早就對麻類作物進行利用和種植,主要是取用其纖維紡紗織布,制成衣服鞋帽,用來蔽體保暖。據考證,河南滎陽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距今約五千多年的碳化絲麻織物;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細麻繩和麻布殘片。 

            錢山漾遺址的殘麻布片(圖片來源:考古中國)

              自漢代起,我國開始較大規模種植麻類植物;隋唐時期,麻類植物的利用日益盛行。據《說文解字》的記錄,在漢代中國麻纖維的利用大體有四類:大麻纖維苧麻纖維茼麻纖維蕉麻纖維。其中以大麻和苧麻為主,苘麻利用度相對較少,蕉麻則更多地作為地方民族特色。這四類麻纖維在如今也具有非常大的開發價值。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大麻科大麻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錫金、不丹、印度和中亞細亞,現各國均有野生或栽培。大麻有兩個亞種,分別是印度大麻(Cannabis sativa subsp. indica)和火麻(Cannabis sativa subsp. sativa)。印度大麻植株較小,分枝多,具有短而實心的節間。其生產大量的樹脂,尤其是在幼葉和花序中,是生產“大麻煙”的植物,在大多數國家是違禁品,禁止栽培。火麻就是普通大麻,在我國栽培或野生,也被稱為漢麻。其植株較高且細長,分枝稀疏,有長而空心的節間,是常用的纖維和油料作物。 

            大麻(普通大麻)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大麻是雌雄異株,通常根據其植株特性的差異,用途不同。一般說來,雄麻主要利用其纖維來織布、做麻繩、麻線、麻紙等。雌麻則主要用其種子來榨油,用來油物或燃燈照明。在漢代以前,大麻是五谷之一,種子作為糧食來填飽肚子,后來為了充分利用其莖稈纖維,培育出不長果實的品種,麻作為口糧的地位就被取代了。 

            大麻繩(圖片來自網絡)

              大麻纖維細度細、強度高,除了直接用來紡布織衣外,還可以用來作冬衣的填充物。《說文解字》有“紼,亂枲也”“缊,紼也”和“以缊曰袍”。枲是大麻,紼則是一團亂麻,缊是袍。綜合來看就是袍里有一團亂麻。用亂麻作為袍子的填充物的冬衣,在古代是貧苦人民用來御寒過冬的衣服。 

              自唐代以后,苧麻逐漸在南方作為主要產地進行種植,并逐步成為麻紡布的主要原材料。

              苧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是蕁麻科苧麻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宿根可達10-30年之久。其原產我國中西部,如今世界各地的苧麻均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引入,被稱為“中國草”。目前中國是苧麻生產最大的國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90%以上。 

            苧麻植株

              苧麻一般一年可以收割三次,是一種優質高產的纖維作物。苧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能快速吸濕吸熱和散熱,透氣性能非常強,紡布織成衣服,穿著涼爽舒適,是“天然纖維之王”。  

              古時苧麻纖維紡出來的布,多用來制作夏天的衣服和蚊帳,又被稱為“夏布”,如“瀏陽夏布”、“隆昌夏布”等。然而并不是所有苧麻纖維織成的布都叫夏布,只有使用木制織布機純手工織就的苧麻布才能稱作夏布。因為夏布在手工編織過程中因人為操作會存在差異,不同手工藝織出來的布,美感各有迥異。 

            夏布(圖片來源:新華網)

              精致的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曾被列為貢布。夏布因苧麻纖維細長,強韌,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微量元素、富有彈力與絕緣性等優點。

              苧麻除了作為紡織纖維所用,還可以作為動物飼料。苧麻嫩莖葉粗蛋白含量較高,鈣含量豐富,富含賴氨酸,是草食家畜的優質蛋白飼料來源。苧麻也可以磨成苧麻粉,添加在飼料中,代替精飼料,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苧麻生長根形狀豐富,在土壤中能縱橫交錯,能增加土壤團聚體,減少水土流失,是南方優良的水土保持作物,可以發揮良好的生態建設效益。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是錦葵科苘麻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他各省區均產,常見于路旁、荒地和田野間。據考證,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距今已有七千余年的苘麻繩索。苘麻的利用價值明顯低于苧麻和大麻。春秋時期以前,苘麻纖維主要用于制作衣服,現在多用于編織麻袋、搓繩索、編麻鞋等。苘麻的種子含油量較高,可以用來榨油,主要供制皂、油漆和工業潤滑油所用。 

            苘麻植株(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是芭蕉科芭蕉屬,由葉鞘組成假莖的大型草本植物。《說文解字》有“蕉,生枲也”。“枲”是麻類植物的纖維,“蕉”則是沒有漚漬過的生麻。《異物志》中記載:“芭蕉葉大如筵席。其莖如芋。取鑊而煮之為絲,可紡績,女工以為絺绤,今交趾葛也。” 說明芭蕉纖維具有麻類纖維的作用,煮了之后也能像葛纖維一樣,紡紗織布。

            芭蕉植株

            芭蕉布(圖片來自網絡)

              海南黎族人民對植物纖維開發非常有經驗,他們就地取材,砍下芭蕉莖,紡紗織布,制成了吸汗透氣、散熱性能良好的衣服,非常受當地人青睞。芭蕉植物纖維紡出的布生態環保,具有未來“綠色紡織品”的潛力。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衣服的紡織材料琳瑯滿目,上可攬月,下可潛海。然而綠色環保的天然植物纖維當然最受人們青睞,在人類文化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麻類纖維,在現代技術手段下,將有望重新煥發光彩,為人們帶來更加舒適的衣物。

              參考文獻: 

              1. 王穎.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藝初探[J].史學理論,2019(09):58-59. 

              2. 李婷,包依林.傳統夏布工藝在當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J].湖南包裝,2021(2):166-173. 

              3. 郭婷.飼用苧麻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2(26):731-733. 

              4. 郭麗.夏布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20. 

              5. 王琴.苧麻種質資源評價及栽培模式對其飼用價值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9.  

              6. 廖江波.夏布源流及其工藝與布藝研究[D].東華大學博士論文,2018. 

              7. 余曉蕓等.《說文解字》中紡織用植物纖維的整理(一)[J].服飾導刊,2021(2):5-7. 

              8. http://www.iplant.cn/ 中國植物志 

            科普開放中心 曹承娥

            附件下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