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桃李滿天下”常被來形容老師的學生眾多、遍布全國各地,這里“桃李”用以指代學生,那你知道哪些與老師有關的植物么?今天是第37個教師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說起師,相傳弟子三千的孔子和被瑞典國王任命為“全世界第一位植物學教授”的林奈此處必須有姓名。那這兩位中外名師與植物之間有哪些故事呢?
孔子與楷樹
相傳孔子去世時,其弟子子貢悲痛不已,獨自在墓旁“結廬”守墓六年。子貢為了紀念恩師的高風亮節,從衛國移來楷(jiē)樹樹苗種在墓前,天長日久長成挺拔大樹,楷樹也成為了教師的代表植物。對應的周公墓前有“模樹”(目前還不清楚是什么樹),后世常以“楷模”二字以樹喻人,流傳至今。
黃連木(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這里的楷樹就是黃連木,又名黃楝樹、藥樹、藥木,是漆樹科黃連木屬的木本植物。說起黃連木,你是不是想起了“啞巴吃黃連”中的黃連?含小檗堿、黃連堿等生物堿的中草藥植物黃連是毛茛科黃連屬的草本植物,和黃連木沒有一點親緣關系,就像紫茉莉不是茉莉一樣。若真說二者的共通之處,那就是“苦”了,畢竟“啞巴吃黃連”的下半句是“有苦說不出”,黃連木的葉子也極苦,和黃連有一拼。
黃連木的葉片雖然味道不太友好(葉片含有乳汁,可能造成部分人群過敏,大家就不要輕易嘗試了),但葉片的顏色還是很好看的,尤其是秋天葉片可變為橙黃或鮮紅色,是“紅葉”景觀的重要貢獻者之一。此外,其木材鮮黃色,可提黃色染料,且材質細密緊實很適合做家具。
杏壇講學
相傳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的杏壇是孔子講學之處,此處“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因此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
孔子杏壇講學(圖片來自網絡)
這里的杏,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畢竟酸甜可口、肥厚多汁的杏誰不喜歡吃呢!但你知道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杏最早來自哪里嗎?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地理生態群的杏進行分析,認為杏最初起源于中國的伊犁河谷,通過中亞傳播,最后才傳播到歐洲各地。
杏(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講罷與國內傳道解惑的大師孔子有故事的植物,我們來看看國外著名植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é),他提出的雙名命名法將自然界進行分類,為混亂的自然界帶來了秩序,被譽為“現代分類學之父”。
林奈與北極花
作為植物學家,和林奈有瓜葛的植物可謂是多不勝數,為什么要講北極花呢?如果你仔細觀察下面的這幅林奈畫像,你會發現他手中拿著一枝北極花。不僅自己的畫像上有北極花,連家族的紋章上也可以看見北極花的身影,林奈對它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中正式把北極花命名為Linnaea borealis,并表示自己和北極花一樣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祖師爺可真是謙虛)。
手握北極花的林奈(圖片來源:Hendrik Hollander(1853))
北極花又名林奈花,是來自屬名Linnaea的譯名,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高寒地區,并不局限于北極,在我國東北、新疆、內蒙古以及河北等地,也有可能看到北極花。北極花的個頭不高,通常不超過小學課本的高度,是世界上最小的灌木。粉白的花一枝開兩朵,小巧精致,極具對稱美,通常不超過一個指甲蓋大。
北極花(圖片來源:Wikipedia)
北極花雖然身材嬌小,但木質化的匍匐莖可長達十來米,更有甚者長至百米。這意味著在同一片區域的北極花可能只是一株植物,無性繁殖能力不是一般強。北極花這種繁殖方式常常造成同株異花授粉的比例增高,但自交不親和嚴重影響著北極花的有性繁殖,因此在蘇格蘭等地的北極花居群處于嚴重的衰退中。
以植物之名作為家族之姓
林奈的姓氏Linné是做牧師的父親用自己最喜歡的椴樹(Lind,瑞典語椴樹)命名的,妥妥的一家子植物迷。
說起椴樹你可能不熟悉,但提起椴樹蜜是不是知名度一下子就高了起來。沒錯,蜂蜜中的頂級珍品椴樹蜜就是來自它的花。椴樹的花小而精致,長長的雄蕊向外張揚著,像極了古代女子頭上戴的珠花,不僅好看,花還極多,且花香馥郁,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此外,椴樹的花初開時還可以用來泡制“椴花茶”,氣味芳香雋永,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椴樹的花(圖片來源:Wikipedia)
高大偉岸的椴樹,樹冠就像一把蓬松的“大傘”,枝條繁茂,因此常用作行道樹,與懸鈴木、鵝掌楸、七葉樹和銀杏并稱為世界五大行道樹。其木材色白輕軟、紋理致密,可制作各類高檔家具,有“闊葉紅松”之稱。此外,其韌皮纖維發達,俗稱“椴麻”,南京椴的出麻率更是高達39.6%。
椴樹(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椴樹在歐洲被人們敬為愛情與幸運女神,是捷克的國樹,日耳曼人心中神圣和浪漫的象征。椴樹有如此多的可愛之處,難怪林奈父親會鐘情于它。
最后祝愿每一個在教師崗位辛勤耕耘的可愛的人教師節快樂,您辛苦了!這些與教師有故事的植物中,你最pick哪個呢?
參考文獻:
1.Li, W., Liu, L., Wang, Y., Zhang, Q., Fan, G., Zhang, S., ... & Liao, K. (2020).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of apricot (Prunus) based on 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 Horticulture research, 7(1), 1-13.
2.侯真珍, 何爽, 王風雷, & 張愛勤. (2013). 珍稀克隆植物北極花有性繁殖動態及影響因素. 生態學雜志, 32(12), 3167-3172.
3.楊玉華. (2013). 椴樹和椴樹蜂蜜. 中國蜂業, 64(7),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