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奇幻劇《司藤》正在熱播中,劇中講述了有超能力的高冷女主與溫暖男主之間的故事。其中,女主司藤在查詢自己身世的時候,發現了一本記載自己身世的冊子。上面寫著:司藤,原身白藤,俗喚鬼索,有毒、善絞,性狠辣…那么,司藤的本體白藤,到底是一種什么植物,長什么樣呢?
白藤|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是棕櫚科省藤屬的攀援藤本植物,看起來平平無奇,它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植物呢!所以呀,當秦放在雨中哭泣時,司藤才能給他用藤蔓編織出一扇巨大的擋雨傘。白藤莖干一般很細,還沒有成年人的小拇指的粗。頂著一束羽毛狀的葉子,看起來人畜無害,實則葉面遍布尖刺,結實的莖上也滿是硬刺。這根帶刺的長鞭被風吹得搖搖晃晃時也常常伺機而動,一旦碰上大樹,就緊緊地抓住樹干,長出一束又一束的新葉。白藤會順勢而上,越爬越高,直到達到大樹的高度,但這并不是終點,它還會繼續使勁地往上躥。長長的莖以大樹為中心,纏繞著樹形成無數個怪圈,所以被人們稱為"鬼索。在這纏纏繞繞間,白藤有了巨人般的身高,最高可達400米!
白藤|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劇中秦放向司藤表白的時候,司藤頭上開出了白色的小花,是司藤愛意萌動的表現。
實際上,白藤的花并不是白色的。青黃色的花,二回或三回分枝,每側稀疏的生著幾多小花,遠不及劇中司藤的美貌。司藤頭上開的白色小花倒是和豆科的白花藤蘿很像,一串串潔白的花,一束一束地從花架上垂下,像是被滿滿當當的花鋪滿的白色瀑布。在我國南方庭院中,常常可以瞧見這種美景。果然,司藤的美貌也很忠于原本的植物設定。
司藤開花|圖片來源:《司藤》劇照
白藤的花|圖片來源:自然標本館
白藤總纖維素高達70%,是藤椅、藤床、藤書架等的原材料。唐代詩人李賀在《送沉亞之歌》中寫道:"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這里的書笈指的是小書箱,可見古人很早已經開始使用白藤用于編制業。
想要殺死司藤奪取妖力的沈銀燈,就是赤傘。她和司藤一樣都是外星生物異變而來的苅族。赤傘的本體是毒蠅鵝膏菌,又叫毒蠅傘。
毒蠅傘|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毒蠅鵝膏菌(Amanita muscaria)的名字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它的形象你一定見過。
白色的菌桿,頭頂著一頂紅色的傘帽,傘帽上面還撒了一層"花生碎"。
這不就是超級瑪麗吃了就能變身打怪的蘑菇嘛。
蘋果系統里面"蘑菇"emoji的圖案,也是參照了毒蠅傘。鮮艷奪目的色彩,像不像圣誕老人可愛的圣誕帽?
毒蠅傘|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傳,歐洲人認為把這種蘑菇弄碎撒到牛奶里,可以殺死蒼蠅一類的害蟲,因此得名毒蠅傘。
毒蠅傘中含有多種毒素,包括毒蠅堿、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誤食后短時間即發病,產生劇烈惡心、嘔吐、腹瀉及精神錯亂,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癥狀。此菌所含毒蠅堿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殺力很強,可用于森林業生物防治。
白英和司藤本是司藤為和人類結婚,但因內心矛盾掙扎而一分為二的兩個客體。但看看這二位的行為本性,怎么也不像孿生姐妹啊。
茄科茄屬的白英(Solanum lyratum),也叫白毛藤,確實和白藤不是同屬于一個科的"姐妹"。白英的莖和葉子上面長有白毛,也叫白毛藤。
白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原著中的白英失去了本體,只能不停依附在別人的身體里,因此殺了很多人,還時不時就換一個人附身。這一點倒是跟植物白藤很相像。藤本植物的本質,就是需要依附別人的力量。
植物的莖除了運輸水分和養料外,還起著支撐作用,畢竟在地球上生活,就要想辦法克服自身重力嘛。
常春油麻藤|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藤本植物,又稱攀緣植物,這類植物的莖通常比較細長,但卻沒有發展出粗壯的莖來支撐自己去獲取陽光雨露,估計呀,它們一開始就沒想過要自食其力。
白英殺人附身的做法,不禁讓人想起豆科的常春油麻藤。清明節前后開花的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是有名的"植物殺手"。它借著寄主的高度,盡情享受著陽光雨露,不僅如此,它還過河拆橋,死死勒住寄主的樹干,依靠氣生根和寄主爭奪土壤中的養料和水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寄主的營養和水分供給都會被纏得緊緊的常春油麻藤阻斷,陽光也被繁茂的常春油麻藤搶了去,一棵大樹就這樣被它一點一點吞噬,最終不堪重負地倒下。
常春油麻藤的花|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白英的這種行為,常常會在熱帶雨林中掀起一場無聲的血雨腥風。熱帶雨林里常見的半附生植物,是藤本植物與附生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多為榕樹。它們在宿主樹干上生根發芽,和常春油麻藤一樣,它們借助宿主的枝干支撐自己,攀上"高枝"吮吸著更多的雨露與陽光,悄無聲息地壯大自己。
熱帶雨林絞殺現象|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但是,它們同時不斷地與宿主爭奪養料與水分,最終一步步占據宿主的領地,取而代之。
這就是熱帶雨林常見的絞殺現象。
參考文獻:
[1]劉仁慶.(2011). 論藤紙——古紙研究之四.紙和造紙, 30(01):69-71.
[2]卯曉嵐 (1991). 中國鵝膏菌科毒菌及毒素. 微生物學通報, 18(3), 160-165.
[3]肖玎.(2012). 陸地上最長的植物.小學科技,(06):7.
[4]吳玉章. (2007). 3 種棕櫚藤藤材的化學組成. 林業科學, 43(7), 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