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5.20不僅是各大圈里的表白日,還是意義深遠的“世界蜜蜂日”。聯合國2017年設立這一國際性節日是為了呼吁大家保護蜜蜂、重視蜜蜂在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以維護整個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生物多樣性。
世界蜜蜂日LOGO(圖片來自網絡)
之所以選擇5.20這天,是因為現代養蜂業的先鋒斯洛文尼亞的安東?揚沙(Anton Jan?a)的生日在這一天,他的研究與發現為現代養蜂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世界蜜蜂日(中國)徽標(圖片來自網絡)
蜜蜂原產于非洲,三次出走非洲后,如今遍布世界各地,是人類馴化的少數無脊椎動物之一。
人類利用蜂蜜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在西班牙發現距今約1萬年前的壁畫上,有描繪著女性從蜂巢中采集蜂蜜的圖畫,可見蜜蜂融入人類生活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了。
野生蜂巢中采集蜂蜜的壁畫(圖片來自網絡)
蜜蜂通過采集花粉和花蜜,不僅給人類帶來了蜂蜜、蜂王漿、蜂膠等營養品,更重要的是蜜蜂能為植物授粉,實現遺傳物質轉移,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愛因斯坦曾預言:當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人類將最多在地球上存活四年。
這可絕不是危言聳聽,植物開花—昆蟲授粉—植物結果—食果動物—肉食動物,在食物鏈中,蜜蜂作為授粉昆蟲起著橋梁作用。據統計,地球上約76%的糧食作物和約84%的植物需通過蜜蜂傳授花粉,才得以繁衍和收獲,可見蜜蜂在生態環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蜜蜂與植物的那些事。
互相依存與協同進化
物種進化的千萬年里,蜜蜂和被子植物間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協同進化關系。
授粉植物因異花授粉更能適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為了吸引蜜蜂異花授粉,植物開始發育發達的蜜腺、增加泌蜜量;蜜汁更甘甜、蜜香更濃郁;花朵變大、花色鮮艷。
武漢植物園色彩斑斕的花
蜜蜂為了采集更多的蜜汁和花粉,身體結構也逐步變化。為粘附更多花粉,蜜蜂全身長滿濃密絨毛并分叉;為收集絨毛上的花粉,形成花粉團帶回蜂巢,蜜蜂的三對足有花粉刷、花粉櫛、花粉耙和花粉筐等分工;為便于啃食花粉和撕開花瓣采集花蜜,蜜蜂嘴變成咀嚼式,并上顎發達;為了采集深冠管狀花朵的蜜汁,長舌變得更長了。
蜜蜂形態結構(圖片來自網絡)
蜜蜂在采集花粉和花蜜的過程中順便完成了植物授粉,使被子植物繁衍并變異,產生新物種,長期的進化演變造就了現在色彩斑斕的植物世界;蜜蜂也不斷的演化,全世界大概有2萬種蜜蜂給植物授粉。
植物為蜜蜂提供食物和能量;蜜蜂為植物傳花授粉,提高植物后代的生活力,兩者互相適應、互相依存、攜手前進。
追花奪蜜與異花授粉
蜜蜂采集花粉是有策略的,造訪不同形態的花有不同的方法。
對蘋果、桃李梨及楊柳松等開放形、穗狀、葇夷花序等,蜜蜂采取直接進擊式,先咬住花藥,拉向自己,再在花藥上滾動,滿身沾滿花粉粒,然后飛落在植物枝葉上或停留在空中,用“花粉刷”等足將身上的花粉粒收集到后足的“花粉筐”中,集成花粉團。
蜜蜂采集穗狀花(圖片來自網絡)
對洋槐花、三葉草、金合歡等閉鎖形花朵,蜜蜂采取強行進擊式,用顎和前足采集花粉。
蜜蜂采集閉合花(圖片來自網絡)
對牽牛花、苜蓿花等筒狀花,蜜蜂采取停留吻進式,落在花冠上,把口器插入花筒采集花蜜時將花粉粘附在頭部和前足上,不過采集的花粉量相對較少。
要說蜜蜂特意為植物異花授粉,那還真不是的,異花授粉真真只是順帶的結果。對蜜蜂來說,采集花粉和花蜜是為了讓蜂群中的幼蜂、工蜂、蜂王和雄蜂能填飽肚子,但對植物來說,那是它們適應自然發展的關鍵所在。
有人做過觀察統計,一只蜜蜂飛行一次,能給瓜類帶來約4.8萬粒花粉,一只蜜蜂一天出巢40余次,每次可為約100朵花授粉。蜜蜂飛行時速為20至40千米,采集半徑約3千米,一箱蜂通常有4萬到5萬只的采集蜂。若一只蜜蜂一天出巢8至10次,一箱蜜蜂出動1.5萬到2萬只的話,一天內,它們就能完成在其覆蓋的周圍1800多畝范圍內分布的30000萬到50000萬朵植物花的授粉工作。不得不感嘆,蜜蜂是自然界最勤勞、最高效的傳粉者。
增產增量與生態監測
人類利用的1330種作物中,有千余種需要蜜蜂傳花授粉,如蘋果、櫻桃、杏樹、桃樹等果樹;油菜、蕎麥、向日葵等油作物;瓜類、辣椒等蔬菜。
蜜蜂在大棚中給草莓授粉(圖片來自網絡)
蜜蜂能讓農作物在最佳花期內充分有效授粉,有利于農作物繁衍和增強后代活力,促進農作物大量種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為農業生態帶來不可估量的效益。
蜜蜂給油菜花授粉(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現有蜂群約820萬群,是當今世界第一養蜂大國,養蜂業的經濟收入更多來源于蜂產品,蜜蜂傳花授粉的潛能還有待開發。合理有效利用蜜蜂為農作物進行傳花授粉,為農產品增產增量,前景將無限廣闊。
重金屬、農藥、殺蟲劑等污染的環境中,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會集中在植物的花蜜和花粉中,蜜蜂采集后這些蜜粉后,會在蜂產品和蜜蜂體內有一定殘留,通過檢測和分析蜜蜂或蜂產品中的殘存情況,可以間接判斷當地環境的污染狀況,由于蜜蜂采蜜具有專一性,這樣可以準確判斷受污染的地帶。由此可見,蜜蜂是良好的生態“監測器”。
由于環境惡化、棲息地破壞、病蟲害爆發、植被單一等多種原因,蜜蜂的生存狀態岌岌可危。近年來,北美和歐洲很多國家出現了蜜蜂無緣無故消失的現象,如:2006年,美國出現史無前例的因蜂群衰竭失調(CCD)引起的蜂群丟失現象。蜜蜂減少誘發生態巨變,將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5.20“世界蜜蜂日”之際,讓我們聯手保護蜜蜂及其生存的環境吧。
參考文獻:
1. 羅文華等.蜜蜂與生態環境[J].中國蜂業,2011(9):39-41.
2. 王海波.蜜蜂的前世今生[J].生命世界,2007:48-51.
3. 梁麗英等.花粉與蜂蜜[J].中國蜂業,2015(6):35-36.
4. 孔長興.蜜蜂及其作用[J].西藏科技,2010(8):15-19.
----
撰文:曹承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