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 李娜、張莉俊(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你分得清樹枝和樹葉嗎?
先別急著回答。先來看看下面這張圖上扁平、心形狀的是葉還是枝?

你可能會回答,是葉啊,你看這標準的葉形,豐富的葉綠素,不是葉是啥? 然后,它還真不是葉,而是枝。
這是假葉樹(Ruscus aculeatus),是百合科(Liliaceae)假葉樹屬(Ruscus)的植物。常常被大家議論的就是它的"假葉":形狀寬闊、扁平,具有基礎弧狀葉脈,先端尖銳有針刺,基部漸窄成短柄。

假葉樹的"假葉"
看起來跟正常的葉子差不多,可是為什么說它是假的呢?

假葉樹(圖片來源:Wikipedia)
明明長著葉子的形狀,為什么說它是"冒牌"葉?
開花植物有六大基本器官,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其中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給植物提供營養的重要器官,也能通過蒸騰作用運輸水分和礦質元素以及調節植物的溫度。莖是介于葉和根之間起連接、運輸和支撐作用的營養器官。
一般情況下,不同的器官各自履行相應的職能,為植物吸收、傳送、制造營養和繁殖后代起著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六大器官 圖片來源:《生物學》七年級上冊
既然說到一般情況,就存在特例。有些植物的某些器官由于在功能上發生了變化,造成形態和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異,這就是植物器官的變態。其中有一種是莖發生變態,植物的莖扁化或成針狀,稱為葉狀莖(或葉狀枝),假葉樹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假葉樹的葉狀枝雖然不是葉,但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執行了葉的功能,為假葉樹制造養分供其生長。
長著葉的形狀,執行著葉的功能,為什么還說它不是葉?
要區分是莖還是葉,其中一個證據是看它們的維管束結構。
我們先來看看假葉樹的"葉片"結構。假葉樹的葉狀枝為扁平體,橫切面上初看與一般葉的橫切面基本相似,最外層為表皮,表皮下的綠色組織中央有一團組織,好像葉的主脈,兩層各有若干個大小不等的維管束,好像側脈。
但是仔細觀察,它的每一個維管束的木質部都是向心排列,與一般葉的維管束截然不同。所謂主脈實際上是由 3-5個散列的維管束組成,它們埋藏在機械組織中,每一個維管束的木質部都是向心排列,這是莖內維管束排列的特點,所謂側脈是扁平葉狀體兩側的維管束。


圖片來源于參考文獻1
這就說明葉狀枝在外形上形似葉,而內部結構卻是莖,且葉狀枝所特有的綠色組織比一般莖要發達。
2007年日本科學家檢測到,同源基因I KNOX和YABBY在假葉樹的葉狀枝和鱗片葉中具有不同的表達模式,也驗證了其不同的起源方式。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假葉樹真正的葉還在,只是退化成鱗片狀的突起,著生在葉狀莖基部。這些鱗片狀葉"記錄"著假葉樹葉的退化過程,也直接表明假葉樹的葉狀莖是莖,而不是葉片。

假葉樹退化成鱗片狀的葉片
明明是莖,為什么要替葉"操心"?
俗話說,環境造就人,其實環境也能造就植物。植物如何適應環境是植物生存下來必須具備的一種本能,否則就會被環境所淘汰。假葉樹也逃不過"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
假葉樹產于歐洲南部,那里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炎熱干燥。為了適應周遭環境,大而薄的葉片已不適合假葉樹的生存,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才不會被淘汰。經過漫長的世代演化,假葉樹的葉不斷退化,形成了2—4毫米的干膜質小鱗片。
可是問題來了,葉子越來越小,植物的營養來源就會不足,怎么辦呢?
逼不得已,莖來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在葉退化的同時從鱗片葉間逐漸長出了扁平、卵形、革質的葉狀莖,它和正常的葉十分相像。
如假葉樹所愿,變異的葉狀莖中含有大量的葉綠素,能代替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充足的養分,也不會增加水分的流失。此外,這種葉狀莖的先端為尖狀,另有莖上的幼枝變形而成的莖針生長在上面,具有保護作用。葉狀莖的出現讓假葉樹成為了與環境協同進化的典范。

假葉樹葉狀莖的莖針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莖變成葉的形狀,果實怎么長?
一般情況下,植物的花、果實都是從莖干上長出來的。莖變成葉的形狀,植物的果實長在哪?
每到1月—4月,假葉樹的葉狀枝上會開出1-2朵米粒般大小的白色小花,看似"葉上花"。但如果你了解了假葉樹開花的部位是莖不是葉之后,你就知道這其實不是真正的"葉上花"。
假葉樹屬于雌雄異株植物,我們來仔細看它的花:花被6枚,外輪3片卵狀橢圓形,內輪3片條形,比外輪小得多;基部有三角形干膜質苞片;雄花有雄蕊3枚,花絲整體合生成短管;雌花雌蕊1枚,退化雄蕊合成杯狀體。

假葉樹的雄花
9—11月的時候,葉狀枝上就會結出一個個一厘米左右的球形紅果。請注意,正因其雌雄異株,可不是每一個葉狀枝上都能結出可愛的果實,自然結果實屬不易,且看且珍惜!

假葉樹的果(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其它類型的葉狀莖
除了假葉樹,還有不少植物也選擇將自己的莖進化成了葉,比如荸薺、文竹等。
荸薺(Eleocharis dulcis),莎草科荸薺屬,又稱馬蹄,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已成為春夏受歡迎的果蔬之一。荸薺的莖有多種變態,包括球莖、匍匐根莖、肉質莖以及葉狀莖。
今天我們主要看其地上部分的葉狀莖:綠色像葉片,細長管狀、直立、中空、內有多數篩孔的橫隔膜為通氣組織,葉狀莖的基部也著生"葉",但葉退化為膜片狀,不進行光合作用,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葉片。
葉狀莖除了對植株起支持作用,作為養分運輸的通道之外,還含有大量的葉綠素,代替葉片制造碳水化合物。荸薺這種"退"葉留莖的結構適應了濕地生長環境。

荸薺的球莖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荸薺的葉狀莖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文竹(Asparagus setaceus),天門冬科天門冬屬,原產非洲南部和東部。文竹枝干有節似竹,具有竹文雅瀟灑的姿態,獨具風韻,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最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最具觀賞價值的"針狀葉"也是葉狀枝,文竹的葉狀枝通常每10-13枚成簇,剛毛狀,略具三稜,其真正的葉子已退化成小鱗片。

文竹的葉狀枝 圖片來源于中國植物志
令箭荷花(Nopalxochia ackermannii)和曇花(Epiphyllum oxypetalum),都是仙人掌科曇花屬植物,令箭荷花原產中美洲墨西哥的干旱暖熱地帶,是一種色彩、姿態、香氣俱佳的室內優良盆花。令箭荷花的葉狀莖扁平呈披針形,形似令箭,花似睡蓮,故名令箭荷花。葉狀莖的邊緣呈鈍齒形。齒凹入部分有刺座,具0.3-0.5厘米長的細刺,并生有叢狀短刺,扁平莖中脈明顯突出。

令箭荷花的花和葉狀枝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曇花非常美麗,花夜間開放,幽香四溢,沁人心脾,但花期最為短暫,僅有四個小時,被稱為"花中隱者"、"月下美人"。曇花也是葉狀莖,老枝圓柱形,新枝扁平,葉大,中肋隆起,邊緣波狀,質厚,有光澤。曇花原產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的熱帶沙漠。

曇花的花與葉狀枝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志
神秘莫測的熱帶雨林、地勢險要的懸崖峭壁、高寒遼闊的青藏高原、風沙侵蝕的戈壁沙漠,處處都有植物的身影。面對著這些嚴峻的考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萬物都要遵循此法則,而植物從來都是智慧地生存著。在長期的動態演替過程中,植物都在不斷地適應著其生境,某些器官的形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形成了特有的適應性并能穩定遺傳下去,以新貌示人。未來究竟還會如何進化,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未特殊標注的圖片來源張莉俊(攝影)
參考文獻:
[1]嚴素珍.葉狀莖[J].植物雜志,1984(02):21-22.
[2] Hirayama Y, Yamada T, Oya Y, et al. Expression patterns of class I KNOX and YABBY genes in Ruscus aculeatus (Asparagaceae) with implications for phylloclade homology[J]. Development Genes & Evolution, 2007, 217(5):363-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