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478期:誰才是“金雀花”?

              我在閑暇時候,喜歡翻閱各種短視頻,偶遇一主播,正在講解如何食用“金雀花”。作為吃貨的我,當然是認真的進行了一番觀看。要知道吃花,對于我們湖北人來說還真是難得一見的。
              只見主播在自家的山頭上采來了“金雀花”,又從自家的雞窩中掏出來幾個土雞蛋,將雞蛋打散,加入淘洗干凈的“金雀花”和一點鹽巴就下鍋煎制了。隔著屏幕的我都聞到了一陣香味。于是我開始查詢此“金雀花”到底是何許“人”也?
            錦雞兒炒雞蛋  圖片來源于網絡
              “金雀花”雖好,可不要隨便稱呼哦!跑到《中國植物志》里去逛一圈,你叫一聲“金雀花”一下子就出來了3個都是豆科的小寶貝。
              首先我們來看看主播吃的這種“金雀花”,它就是我們所說的錦雞兒。
              錦雞兒(Caragana sinica (Buc'hoz) Rehder)是豆科錦雞兒屬植物。又叫金雀花、大繡花針、土黃芪,這些名稱大多是江浙地區的叫法。還有稱為黃雀花、黃棘等說法。只談其名就覺得十分有趣。
              在清代?陳淏之的《花鏡》中便有提到“金雀花,枝柯似迎春,葉如槐而有小刺,仲春開黃花,其形尖,而旁開兩瓣,勢如飛雀可愛。乘花放時,取根上有須者,栽陰處即活。用鹽湯焯干,可作茶供。”
              原文中的“金雀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錦雞兒。作者描述的錦雞兒葉子和槐樹形態相似,我們現在又叫做羽狀復葉。又說其帶有小刺,錦雞兒的托葉是三角形,葉軸脫落或硬化成針刺狀,長可達5-7毫米。那也就不難想象其名字也叫做“黃棘”或“大繡花針”了。花朵黃色、形態好似飛雀張開翅膀飛揚,這樣就更不難記住它也叫“金雀花”!
            錦雞兒
              錦雞兒性喜溫暖和陽光,能耐寒冷,耐干旱,唯一就是忌水澇。在自然界中,能在山石縫隙處生長。這種堅韌向陽的“可人兒”又怎么能不討人歡喜呢?在園林綠化中可孤植、叢植于路旁、坡地或假山巖石旁,其中一些小葉矮化品種,也不失為制作盆景的好材料。
            錦雞兒盆景  (圖片來源于網絡
              錦雞兒在中藥材中又被稱為“土黃芪”。而中藥材中的“土黃芪”實在太多,有“圓葉錦葵根”“鐵馬鞭”“五爪龍”等,在食用時一定要辨別清楚哦!
              錦雞兒是以根和花入藥的。根或根皮也叫“金雀根”。一般秋季挖根,洗凈曬干或除去木心切片曬干。春季采花曬干。根,有滋補強健,活血調經,祛風利濕的功效;主治高血壓、頭昏、眼花、耳鳴、月經不調、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等。花,有祛風活血,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頭暈耳鳴,肺虛咳嗽,小兒消化不良等。在江浙一帶,人們會用其花,炒雞蛋或是泡茶;將其根刮去外皮,煲湯。
            金雀根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次,“金雀花”也是紫雀花的別稱。紫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是豆科紫雀花屬植物。原產于中國四川、云南、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非洲東部也有分布。生于林緣草地、山坡、路旁荒地,海拔2000-3000米。是一種喜光、常生于山坡向陽處的匍匐草本植物。被稀疏柔毛,根莖絲狀,節上生根,有根瘤。掌狀三出復葉,膜質,小葉倒心形,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
            圖片來源于中國植物志
              細致的觀察,你會發現它的葉片和我們所熟知的酢漿草、白車軸草的葉片極其相似。如不是開著紫色的小花時,是很難區分它們的。酢漿草的葉緣密被成柔毛,先端凹陷深入葉體;紫雀花葉緣無毛,先端凹陷不深入葉體。另外,酢漿草的莖折斷后看不見明顯的顏色,吃起來有酸酸的味道。而紫雀花掐斷了一根葉柄,則會冒出來紅色的汁液,像會流血一樣。這樣就不會傻傻分不清了。
            紅花酢漿草
            白車軸草  
              紫雀花又叫生血草(云南),大概就源于此吧!紫雀花可以做藥,可以治療跌打扭傷、無名腫毒等,也是苗藥的一種。
            掐斷紫雀花的葉柄,冒出來的紅色汁液(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外,人們也會把紫色的禾雀花簡稱為紫雀花,與它混為一談。實際上它的學名叫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 )。它是豆科黧豆屬植物。它的花非常有意思,花兒不是長在枝丫上,而是一串串的扎堆長在藤蔓上,古藤四處盤旋,藤蔓上長出無數串的花,一簇簇、一堆堆,如成千上萬只的麻雀聚在一起,熱鬧非凡。它的藤條也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柔韌、結實,使它成為了很好的天然“秋千”。
              它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莖藤可以藥用,有活血去瘀,舒筋活絡之效;莖皮可織草袋及制紙;塊根可提取淀粉;種子可榨油。
            常春油痳藤  
              最后,就是金雀兒了,它的別稱也是“金雀花”!金雀兒 (Cytisus scoparius)是豆科金雀兒屬植物。同樣擁有著黃色的花朵。其,看似草本,實為灌木,高可達80-250厘米。枝叢生,直立,分枝細長,無毛。上部常為單葉,下部為掌狀三出復葉,花期5-7月。原產于歐洲,我國常見栽培。由于花朵絢麗,目前僅做觀賞使用。
            圖片來源于中國植物圖像庫-曹大剛
              以上幾種都是來自于豆科這個“大家族”,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獨自發展著,但觀其葉型和各自的“身材”就能很好的區分開來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金雀花”呢?經過以上描述,大伙是不是都已知道了答案。 
              撰文:萬舒璇
              攝影:張莉俊、姜正旺、萬舒璇
              【參考資料】:
              1.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http://db.kib.ac.cn/eflora/view/search/chs_contents.aspx?name=Parochetus communis Buch.-Ham. ex D. Don
             
            科普開放部

            附件下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