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說賞花總是繞不過杜鵑。聽到杜鵑,你或許會想到一種會“布谷布谷”叫的鳥,

杜鵑(圖片來源于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57413422990225868.html)
或者是色彩艷麗、漫山遍野的“映山紅”,

杜鵑花
又或者你身邊有一些叫杜鵑的朋友。
為什么這個名字這么受大家的青睞,橫跨動物、植物、人類三界?這還得從一只鳥說起。
杜鵑鳥名的由來:子規鳴 思望帝
杜鵑最早被稱作鳩。《夏小正?三月》中,就記載了“攝桑,委揚;……鳴鳩”,早在夏代時,人們就注意到杜鵑在農歷三月的鳴叫,并據此安排農事。
鳩的鳴叫因像“布谷”二字的發音,又恰逢播種時節,早在漢代又名布谷。
杜鵑在江南還叫鶗鴂。屈原《離騷》中有:“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這里的鵜鴃就是鶗鴃。詩人因鳥的凄苦哀鳴感慨,仿佛百草都失去了生機。杜鵑從此開始成為“怨鳥”。那么,杜鵑這個名稱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還得從它常出沒的西蜀地-四川談起。

——來自揚雄《蜀王本紀》記載的故事
很快故事就演變為望帝化身杜鵑的傳說。蜀地的方志《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時值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因杜宇的離別,蜀人感到哀傷,聽聞到杜鵑的鳴叫,就將望帝(杜宇)的離去與悲鳴的子鵑聯系起來,這種鳥也因此被稱為“杜宇”。后來人們又將這種杜宇變化而成的子鵑混稱為“杜鵑”。

望帝化鵑 楊顏徽 繪
杜鵑這個名稱在漢代后期已經出現,它的起源與傳說都與四川有關,那么杜鵑又是如何從鳥名而變成花名的呢?
杜鵑花名的由來:子規啼 杜鵑開
杜鵑最早被記載的種類,是從中原到嶺南廣泛分布的羊躑躅(Rhododendron molle),也叫鬧羊花。這是一個開黃花的有毒種,很早就被用于治療關節炎等病癥,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收錄。

羊躑躅 圖片來源于中國植物志
東晉前后,因杜鵑的花與石榴花顏色相似,杜鵑被稱為“山石榴”。后來唐代的學者注意到杜鵑花開花時,常伴隨杜鵑鳥的鳴叫。因此,“山石榴”又逐漸被稱作“杜鵑”,俗稱杜鵑花。“杜鵑”這個名稱的內涵也從“鳥名”向“花名”擴展。中國現存最早的園林花木名錄—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記》就收錄了“杜鵑”。
杜鵑花很可能也是源于四川。四川詩人李白有“蜀地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的詩句。其后,被貶徙江西九江的白居易,記下這種山花開放時常伴隨杜鵑啼叫。他在《山石榴寄元九》中寫道:“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后來這類記載不斷增多。
宋代《會稽志?木部》也記載:“杜鵑花以二三月杜鵑鳴時開。”明代學者周文華明確指出:“杜鵑,……花極浪漫,以杜鵑啼時開得名。” 如上所述,富于浪漫聯想的詩人根據杜鵑口有紅斑,推想杜鵑啼血化成杜鵑花,同時“杜鵑啼血”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杜鵑啼血(圖片來源于https://www.sohu.com/a/132845247_383618)
杜鵑悠久的栽培歷史
唐代
從唐代開始,杜鵑被眾多學者欣賞和栽培。白居易貶謫江西九江時,對杜鵑花可謂情有獨鐘,特意從廬山挖花叢回來栽培。在《題山石榴花》中有如此吟誦:“一叢千朵壓闌干,翦碎紅綃卻作團。風裊舞腰香不盡,露銷妝臉淚新干。”因為喜歡,他還把杜鵑花寄給好友元稹。他的《山石榴寄元九》對杜鵑稱頌到:“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江城上佐閑無事,山下劚得廳前栽。……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在詩人眼里,杜鵑已經化去悲情,成為美艷的觀賞花卉。

艷麗的杜鵑
宋代
進入宋代,杜鵑花在一些地方開始傳播。浙江學者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在記述洛陽的“雜花”時提到:“映山紅即紅躑躅。” 蘇軾《菩提寺南漪堂杜鵑花》:“南漪杜鵑天下無,披香殿上紅氍毹。鶴林兵火真一夢,不歸閬苑歸西湖。”詩人認為鶴林寺被兵火損毀的杜鵑花不是回歸天庭,而是遷到西湖來了。這時,杜鵑開始成為杭州一帶的常見花卉。
明代
杜鵑的栽培更為廣泛。江蘇的栽培種從浙江傳入。《長物志》記載:“杜鵑,花極浪漫。……花時移置幾案間。” 當時,杜鵑已經被當作盆栽。方以智的《物理小識》記載:“杜鵑花,即躑躅類。有大紅、粉紅、黃者,千葉可珍,喜陰,畏油煙。映山紅有紅白深淺,皆單葉,紅者取汁可染。” 似乎一些重瓣的種類在當時受到重視。

不同花色的杜鵑(右下圖源于百度百科)

重瓣杜鵑
明清
明清時期,學者對杜鵑的種類給予更多的關注,云南甚至出了專門的花譜。王世懋的《閩部疏》認為:“天下山躑躅莫盛于豫章、余干、安仁境內。紅有濃、淡二色,閩中不逮也。” 見此時已有人注意到所見的杜鵑的不同種類。明正德年間書畫藝術家張志淳《永昌二芳記》中記載了杜鵑20種。清前期《浙江通志?物產》提到不同顏色的杜鵑 4 種,還提到“四季杜鵑”。《閩產錄異》記載福建產紫杜鵑、白杜鵑、黃杜鵑。現在中國的著名栽培種類有尖葉杜鵑、腺房杜鵑、似血杜鵑和露珠杜鵑等。

尖葉杜鵑

腺房杜鵑

似血杜鵑

露珠杜鵑
以上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志
植物獵人促進杜鵑生存版圖的擴張
中國野生杜鵑花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花色多樣,激起了西方園藝學家極大的興趣及羨慕。
從17世紀開始,英國植物工作者開始致力于杜鵑花屬植物的種質資源收集和引種研究。19世紀中葉,英國人虎克(Hooker) 在喜馬拉雅山調查,發現常綠大葉高山杜鵑20余種。1899 年威爾遜首次來華,在中國湖北西部和四川為英國采回50多種杜鵑和大量的其他植物種子。1904-1932年間,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福雷斯特 (Forrest G.) 先后7次來華,深入我國云南、西藏、四川等地調查、采集標本和種苗,為愛丁堡植物園引種250種杜鵑花。到20世紀末,英國先后引種栽培世界各國杜鵑花已不下600種,從我國引去的就有350余種。
英國因此成為世界杜鵑花栽培中心。

英國杜鵑園https://www.1zoom.me/zh/wallpaper/418792/z7257.7/
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廬山、南京等地開始引種栽培杜鵑花。1982年始,廬山植物園系統地開展杜鵑花屬植物的引種馴化研究工作,創建了國內第1個杜鵑花植物專類園區,共引進杜鵑花500余種,是全國保存杜鵑種類最多的植物園,成為杜鵑屬植物的重要保育研究中心和基因庫。

廬山植物園杜鵑園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9355527/?type=rec
1986年中國杜鵑花協會成立,1989年馮國楣先生的《中國杜鵑花》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們已基本摸清明確了全國野生杜鵑花資源的種類和分布情況,對引導全國杜鵑花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1年中國科學院將華西亞高山植物園命名為“中國杜鵑園”,結束了我國作為杜鵑花資源大國卻無相稱的國家級杜鵑花資源保存中心的歷史。
復雜的生境,造就了杜鵑家族的千姿百態
隨著杜鵑的不斷發展,“杜鵑”這個花卉名稱的外延不斷擴大,成為杜鵑屬(Rhododendron)植物的共名,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被認為是中國天然三大高山名花之一(另兩類是龍膽和報春)。
全世界約有 960 種,中國有540多種。占世界種類的59%,其中405種為特有種。杜鵑花廣泛分布于歐洲、北美洲和亞洲,東亞和東南亞。我國除新疆和寧夏無自然分布外,其它各省區均有野生杜鵑花資源,而西南高山地區的云南、西藏、四川三省的橫斷山脈一帶,是世界杜鵑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真正的杜鵑王國。從杜鵑花屬的垂直分布來看,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3800m的區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中,少數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
復雜的生境,造就了生態類型多樣的杜鵑,這些杜鵑花的形態千姿百態,完全超出了人們對杜鵑花的認知。
帶你認識幾種多樣生境下的杜鵑形態??
高山墊狀灌木型: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地區的石流灘地及巖石風化區

大理杜鵑(Rhododendron taliense),高1-3.5米
產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生于海拔3200-4100米的高山冷杉林下或杜鵑灌叢中。
高山濕生灌叢型:主要分布于較為潮濕的高山沼澤地

滇藏杜鵑(Rhododendron temenium),高0.6-1m
產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于海拔3000-435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或礫石山上。
旱生灌木型:主要分布于各海拔高度的向陽緩坡和陡坡上

大白杜鵑(Rhododendron decorum),高1-3m
產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貴州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于海拔1000-3300(-4000)米的灌叢中或森林下
亞熱帶山地常綠喬木型:主要分布于終年溫暖濕潤、土壤深厚肥沃地帶

馬纓杜鵑(Rhododendron delavayi),高1-7m
產廣西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貴州西部、云南全省和西藏南部。生于海拔12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灌木叢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和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
附生灌木型: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雨林中,與苔蘚及附生植物一起依附于樹干或枝杈上

招展杜鵑(Rhododendron megeratum)
產云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于杜鵑灌叢中或附生于雜木林內樹上及巖壁上,海拔2500-4200米。緬甸東北部、印度東北部也有。
與人的相遇,擴大了杜鵑的族群
杜鵑不是為人綻放而生,但是與人類的相逢改變了它的命運。杜鵑借助人的力量,極大地擴大了自己的族群,登上了更大的舞臺。
人類被杜鵑的美麗所征服后,杜鵑繁雜豐富的基因,又激起了人類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欲。杜鵑的育種工作始于英國,但資源有限,只有12個野生杜鵑資源,到了19世紀,植物采集者將中國的杜鵑資源帶到英國后,加快了杜鵑花的育種進程。早期中國的大樹杜鵑(Rhododendron protistum)、云錦杜鵑(Rhododendron fortunei)等進入到歐洲國家后,對杜鵑的新品種產生功不可沒,使得杜鵑育種取得巨大成功。
目前國內的杜鵑園藝品種依形態、花期、親本和來源可分為四類,毛鵑、東鵑、西鵑、夏鵑。
毛鵑,是錦繡杜鵑(R.pulchrum)與白花杜鵑(R.mucronatum)雜交所得,植株高大、生長健壯,葉片大且多毛,花大、常3朵簇生于枝頂,花期4-5月。

毛鵑‘紫蝴蝶’
東鵑,鈍葉杜鵑(R. obtusum)的變種及各栽培類型,最初由日本培育,植株矮小、分枝細密,葉小、少毛、有光澤,花小、口徑2-4cm,開花繁茂,花期4-5月。

東鵑‘吐蕊玫瑰’
西鵑,親本為皋月杜鵑(R. indicum)、映山紅(R.simsii)、毛白杜鵑(R.mucronalum),最初來自于歐美,株型矮小、分枝緊密,葉片形狀變化大、少毛、有光澤,常聚生于枝頂,花朵大而艷麗、顏色豐富,花期4-5月。

西鵑‘綠色光輝’
夏鵑,皋月杜鵑(R. indicum)、五月杜鵑(R. lateritum)雜交培育而成的栽培品種,最初來自于印度、日本,體型矮小、分枝稠密、枝葉細小,葉狹小、深綠色、葉質厚且多毛,花朵中等大小,口徑約5cm,花色多,花期5-7月。

夏鵑‘紫鵑’

夏鵑‘秋月’
如今,我們能在花卉大觀園中看到如此豐富的杜鵑品種,要感謝人與杜鵑的彼此成就。
杜鵑花開夭艷然,邀您共賞四月天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杜鵑花花大、色艷,漫山遍野開遍時,一片紅艷,燦若云霞,風姿絕艷,蔚為壯觀。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以下簡稱“武漢植物園”)杜鵑專類園建于1991年,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收集栽培有高山杜鵑及其它杜鵑品種200余個。園中模擬野生杜鵑生境,依據坡地落差分類種植高山、亞高山類杜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野生杜鵑有落葉杜鵑羊踟躅以及常綠的鹿角杜鵑。

鹿角杜鵑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觀賞地點:杜鵑園
素有“野生杜鵑王”的鹿角杜鵑,于1981年引種于利川毛壩,現高約4m,因枝條分枝似鹿角得名。

羊躑躅 Rhododendron molle
觀賞地點:杜鵑園、藥園
黃色的花朵,極具辨識度。“羊食其葉,躑躅而死”得名羊躑躅,又名鬧羊花,有毒,也是天然的殺蟲劑。

滿山紅 Rhododendron mariesii
觀賞地點:杜鵑園
滿山紅本尊,落葉灌木,花淡紫色,先花后葉,葉3片集生于枝頂,比較容易辨別。

馬銀花 Rhododendron ovatum
觀賞地點:針葉林路邊、藥園
在武漢植物園已生長至3m左右,花淡淡粉色,生于枝頂葉腋。和武漢植物園的杜鵑園藝品種同時開放,萬花賞盡,那抹至白的淡粉,給人素雅之感。

溪畔杜鵑 Rhododendron rivulare
觀賞地點:杜鵑園、科普樓前
近年引種栽植于武漢植物園,花紫蘭色,傘形花序頂生,有時多達十幾朵花生于枝頂,聚成球狀。枝條柔軟,風中搖曳,似水邊物。

刺毛杜鵑 Rhododendron championiae
觀賞地點:科普樓前
在武漢植物園安家一年,花冠白色,8朵小花簇生于枝頂。
武漢植物園杜鵑花主要按照一園多線的形式來布置。
杜鵑園內林深景幽、小徑蜿蜒、繁花似錦,漫步其中,怡然自得。杜鵑園與水云澗比鄰而居,水云澗擁有人造霧噴和涌泉,飄忽不定的霧靄在草叢林隙間彌漫,營造出迷霧籠罩的林澗意境,映襯著周圍紅艷艷的杜鵑,宛如人間仙境。


杜鵑園-藥園-山茶園-獼猴桃園-三峽消漲帶沿線的道路路緣還形成了姹紫嫣紅的杜鵑花帶,紅艷艷的花帶如霞似錦,在綠樹幽林的襯托下,和清幽的環境相映成趣,光影生輝。
















參考文獻:
1、羅桂環. 杜鵑的前世今生.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1:1-7
2、莊梅梅,王蘇寧. 杜鵑屬植物資源及園林應用. 中國園藝文摘. 2018,6:(179-180,217)
----
來源: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撰寫:韓燕妮、張莉俊、陳長麗
攝影:韓燕妮、姜正旺
編輯:魏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