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初,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以下簡稱“武漢植物園”)本草園內,一種美麗的花兒就特別引人注意。


武漢植物園展出的罌粟
它的花瓣輕柔纖薄,色彩絢爛華美,葉片青蔥碧綠,植株亭亭玉立,吸引無數公眾前來觀賞,它就是鼎鼎有名的毒品原植物——罌粟。
美麗與邪惡——毒品罌粟的雙刃劍

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是罌粟科(Papaveraceae)罌粟屬(Papaver)植物。罌粟屬植物全球約有100種,主要生長在中歐、南歐至亞洲溫帶,少數種類在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南部。我國有7種3變種和3變型,主要分布在東北部、西北部,并在各地的栽培,但僅新疆就分布有10種(含變種和變型)。
罌粟為一、二年生草本,在歷史上又被稱作鴉片罌粟、大煙、米殼花、罌子粟、御米、象谷、米囊花、囊子、阿芙蓉等。
罌粟的枝葉
罌粟高達80cm,全株無毛或疏被剛毛,不分枝,被白粉,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這是與同屬其它形態相似植物的重要識別特征。
罌粟的花
罌粟花單生莖枝頂端,花梗無毛,稀疏被剛毛;花瓣4,近圓形或近扇形,淺波狀或分裂,白、粉紅、紅、紫或雜色,花絲白色。
罌粟的果實及種子
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無毛,褐色。因產地不同,蒴果大小差異明顯,在土質好的產地,蒴果大如鴨蛋,土質差的產地,蒴果只有4cm左右。種子黑或灰褐色。
罌粟的花果期在3-11月。罌粟的名字正是來源于它的果實的形狀,它的果實圓而光滑,好似一個瓦罐,里面裝著小米一般眾多的種子。“罌”字在古代,指的是一種口小肚子大的瓦罐,而“粟”字指的是小米。所以,罌粟才有“米殼花”、“米囊花”的別名。

罌粟的花和果實
罌粟原產南歐,我國許多地區有關藥物研究單位有栽培。印度、緬甸、老撾及泰國北部也有栽培。罌粟適應能力很強,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生長,在中國曾有人在海拔約2000m種植罌粟;在緯度地帶性和垂直海拔梯度對氣候相互作用下,在靠近熱帶的地區,即使海拔在2300m也能生長。在高緯度地區,罌粟是春種秋收,每年4-5月播種;在低緯度地區,一般是冬季播種。
提到罌粟,大家最先聯想到的關鍵詞就是“鴉片”、“毒品”、“邪惡之花”。
其實,罌粟花非常美麗,如果沒有毒性,它可能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觀賞花卉,那么美麗的罌粟是怎么變成毒品的呢?
初冬種植

罌粟幼苗
在武漢,罌粟在初冬種植。
翌年3月初
罌粟的花蕾逐漸形成,碧綠的葉叢中,一枚枚花蕾嬌羞的垂下腦袋,玲瓏可愛,完全不能把它和毒品聯系起來。

罌粟花蕾
4月初


罌粟花
罌粟花朵盛開,杯狀的花朵熱烈地盛開,絢爛的花色,輕盈的身姿,飽含著熱情與妖嬈,著實引人注目。
不過美麗的背后就是隱藏的陷阱,花朵中央那球形的子房逐漸長大,日后就發育成了罌粟的果實。
4-5月
在武漢,4-5是罌粟的花果期,花瓣落盡,橢圓形蒴果亭亭的立在莖稈頂端,隨著時間的推移,罌粟果實不斷膨大,這青綠色的、未成熟的果實便是制取鴉片的原料。


罌粟蒴果
果實充分成長到一定時間,果皮仍為青綠色或稍現黃色時,蒴果中嗎啡含量最高。淺割蒴果果皮,可見白色乳汁滲出,在空氣中變成棕色,并逐漸凝固成粘稠狀物,即為生鴉片。

生鴉片(圖片來源于網絡)
生鴉片中含有30多種生物堿,其中含量較高的是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那可汀(narcotine)、罌粟堿(papaverine)、蒂巴因(thebaine)。生物堿主要是自然界植物體內一類含氮的堿性有機化合物,有顯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藥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鴉片中含有的這些生物堿具有斂肺、澀腸、止咳、鎮痛和安眠等功效,治久咳、久瀉、久痢、脫肛、心腹筋骨諸痛,因此罌粟在醫藥領域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是很多藥品開發的原料植物。
但事物往往具有多重性,罌粟植株內含有的嗎啡和可待因兩種生物堿是高致癮性物質,如果人體長期過量攝入,會嚴重損害人的身心健康,還會由此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罌粟殼(圖片來源于https://www.sohu.com/a/111315153_409069)

(圖片來源于http://sn.people.com.cn/BIG5/n/2014/1031/c190225-22770140.html)
罌粟在中國的黑化之路
從觀賞、食用、治病到成為毒品原料
罌粟傳播路徑目前還沒有一條準確和清晰的路線。根據有限的證據推測,瑞士境內是罌粟最古老的種植地,隨后在古羅馬時期傳播至小亞西亞(現土耳其境內)和地中海沿岸種植。中世紀(5-15世紀)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首先認識到罌粟的功效,在中國唐代(618-907)前期,阿拉伯商人把罌粟經由古絲綢之路帶入中國,在九世紀的漢中盆地和成都平原已經開始種植罌粟,這一時期是罌粟剛剛進入中國。
作為庭院觀賞花卉
罌粟傳入中國后,最開始基本是被作為庭院觀賞花卉。此時大多稱罌粟為米囊花,并多有詩歌吟詠。晚唐詩人雍陶曾寫到:“行過險棧出褒斜,出盡平川似到家。萬里客愁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
食用價值
到了北宋時期,人們開始認識到罌粟的食用價值,主要是食用罌粟幼苗和罌粟籽,罌粟種植區逐漸拓展。蘇軾的弟弟蘇轍閑居潁川(今河南禹州市一帶)時,曾向當地農夫請教和學習種植罌粟。后來蘇轍還寫過《種罌粟》,并通過詩歌的方式向朋友講述種植罌粟的技術和食用方法。當時熬制“罌粟湯”和“佛粥”是烹飪罌粟的主要方式,蘇軾在《歸宜興留題住西寺》曾寫到:“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罌粟湯。”這一時期罌粟相對常見,但也比較珍貴,罌粟甚至成為達官貴人之間互相饋贈的禮物之一。此時人們已經認識到罌粟具有養肺健胃的保健功效。
在醫學上得到積極的應用
到了南宋、遼、金、元時期,它的醫用價值被進一步認識,人們開始用它治療咳嗽、痢疾等疾病,罌粟在醫學上得到積極的應用。
到了明代(1368-1644),罌粟在人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多,罌粟不僅被制作成各類美食,還在醫藥方面得到更廣的應用。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罌粟的種植和醫療功效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記述。在明成化葵卯(1483)年,宮廷派遣太監到邊遠省份收購鴉片,說明鴉片在當時的宮廷中已經開始使用。這個時期鴉片主要是用來被制作成藥丸或丹丸進行吞服,用來治療一些疾病,但皇室成員已經有人因長期服用鴉片而導致死亡或產生依賴性,但只對社會少數富貴階層有影響,罌粟這朵“白蓮花”開始有黑化的征兆。明代輸入的鴉片仍主要被用作藥物治療各類疾病,萬歷十七年(1589)明朝為此還制定了鴉片的進口稅率,此時鴉片的進口來源主要是歐洲和阿拉伯國家。明代對罌粟的藥用范圍比前代有所擴大,對鴉片的使用也基本是積極的。
走上黑化之路
在地理大發現(15-16世紀)之后,歐洲帶回了原產美洲的煙草(Nicotiana tabacum),并把美洲土著居民吸食煙草的方法傳播到世界各地(大約在明朝萬歷末年或天啟初年傳到中國)。煙草先傳至東南亞國家,鴉片和煙草混合吸食(鴉片煙)的方法在爪哇出現,后由荷蘭人傳入中國。在清代康熙末年,這種鴉片煙出現在中國臺灣和福建,并在江南地區流行。由于吸食鴉片煙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下發詔令開始禁止販運和制造鴉片煙,但禁而不止。在乾隆中后期(18世紀80年代),單純吸食鴉片的方法被發明,并逐漸取代混合吸食的鴉片煙,至此罌粟走到了它完全黑化后的起點之路,19世紀民眾大規模吸食鴉片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抽鴉片的清朝人(圖片來源于https://m.sohu.com/a/298322263_99985762)
與此同時,19世紀歐洲化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803-1805年德國化學家Friedrich Sertürner從鴉片中分離出了嗎啡,1898年德國化學家海因里希?德雷瑟對嗎啡進行二乙酰化后合成了海洛因(heroin)。罌粟作為毒品原料植物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并對中國與世界的歷史進程以及現代社會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歷代對罌粟的態度
從中性到禁止到高壓管控
唐代
對罌粟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其觀賞方面,對罌粟的態度比較中性。
宋、遼、金、元及明朝
發現了罌粟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并把它積極地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這一時期對罌粟的態度主要是喜歡和應用。
明中后期至清代、民國
通過罌粟制取的鴉片開始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在清代中后期發展到濫用的程度,在由此產生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后,從政府到民間開始對罌粟的態度發生變化。但政府開始只對鴉片和煙草混合制成的鴉片煙采取禁止措施,直到清乾隆中后期,純鴉片的吸食對整個社會、民眾、政府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之后歷屆政府開始禁止非法種植罌粟。

罌粟 清郎世寧繪
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罌粟非法種植和鴉片生產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晚清政府和民國政府雖多次制定法律禁止,終因政府對社會基層控制和動員能力有限,并未取得太大成效,反而因罌粟的種植利潤高,中國當時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地和鴉片生產國之一。

虎門硝煙
新中國成立之后
由于通過罌粟制取的鴉片對中國邁入現代化社會的進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極其惡劣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對罌粟的非法種植采取零容忍的態度,1950年2月24日新政府決定禁絕鴉片,共產黨利用積累的豐富群眾運動經驗,推進毛澤東在1951年發起的禁煙運動,并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在1952年共產黨掀起了禁煙運動,20世紀50年代初期,罌粟非法種植和鴉片生產仿佛一夜之間在中國大陸消失了,一個當時全球最大的罌粟種植和鴉片供應基地從此消失,徹底根除鴉片的目標得以實現。

公安機關鏟除非法種植的罌粟(圖片來源于http://police.news.sohu.com/20170509/n492389658.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罌粟以及其它毒品原植物非法種植一直采取的是高壓態勢。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第三百五十一條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明確規定,非法種植罌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的,一律強制鏟除,并對其它違法行為,視情節嚴重程度處以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由于新中國后中央人民政府對毒品原植物的嚴格管控,對各類生產、運輸、販賣、非法吸食毒品等犯罪行為的嚴厲打擊,中國大陸目前是全球吸毒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歐美發達國家反而大多成為毒品的主要消費區。
綜上
罌粟具有藥用價值,可以守護人類健康,但又能以其為原料生產毒品,危害人類健康。鑒于其這種亦正亦邪的特殊性,一方面全球禁止非法種植罌粟,并嚴厲打擊這種毒品原植物;另一方面又允許科研機構和部分國家合法種植罌粟。經過世界衛生組織批準,目前全球合法種植罌粟的國家只有六個,分別是中國、印度、荷蘭、西班牙、法國、捷克,目前我國唯一合法種植罌粟的基地是甘肅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的下轄特定農場。
武漢植物園
開創了舉辦活體罌粟禁毒科普展的先河
在我國,種植罌粟屬于違法行為,為什么武漢植物園能種?
1998年,武漢植物園發現,不少社會公眾因為不認識活體罌粟而誤種或誤食罌粟,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認識罌粟,武漢植物園萌生了舉辦活體罌粟植物禁毒科普展的想法。2001年,經公安部禁毒委批準,武漢植物園在國內首次公開種植 100 株罌粟,舉辦了全國首次活體植物罌粟禁毒科普展,開創了舉辦活體罌粟禁毒科普展的先河。同年,武漢植物園與湖北省禁毒委聯合舉辦了全國第一家以“珍惜生命、拒絕毒品”為主題的活體罌粟植物禁毒展。如今,武漢植物園已經連續20年舉辦了活體罌粟科普展。
走進武漢植物園本草園,一個面積約40平方米的鐵籠非常顯眼,它就是毒品原植物罌粟的“關押地”。

為防止游客接觸罌粟,武漢植物園將罌粟種在鐵籠中
武漢植物園每年種植罌粟大概1000余株,含罌粟品種20個。除了常見的紫色、紅色罌粟,還展示了白色、粉色和雜色罌粟。

武漢植物園展示的各色罌粟
每年4月,武漢植物園罌粟花盛開,吸引大量社會公眾前來觀賞。而每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前夕,武漢植物園會聯合湖北省禁毒委等相關單位,在社會公眾的見證下,將罌粟在熊熊大火中付之一炬。


武漢植物園焚燒罌粟禁毒活動
武漢植物園通過這種方式增強了社會公眾對毒品的了解,也提高了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遠離毒品,防毒拒毒的意識。
小 科 普 ~
罌粟、虞美人和東方罌粟的區別
罌粟(P. somniferum)、虞美人(P. rhoeas)和東方罌粟(鬼罌粟)(P.orientale)同屬于罌粟科罌粟屬植物,三者乍看外形很像,特別是花朵有相似之處。

但是三者只有罌粟是毒品原植物,虞美人和東方罌粟都是觀賞植物,一定要分清楚。仔細觀察并掌握以下要點,便可輕松區別:
01
看生命周期
罌粟與虞美人都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秋季播種,第二年春、夏季開花結實并死亡,完成生命周期。而東方罌粟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在秋季播種,第二年開花結實后經過一短暫的休眠期,可從原來的根系中再次萌發生長,并生活多年。

虞美人

東方罌粟(圖片來源于https://zj.zjol.com.cn/news/621818.html?ismobilephone=1&t=1515909009436)
02
看植株是否被有剛毛
罌粟莖、葉一般無毛;而虞美人和東方罌粟的莖、葉均被有剛毛。
03
看果實大小
一般情況下,罌粟的果實最大,其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7厘米,直徑4-5厘米;其次是東方罌粟的果實,其蒴果近球形,直徑2-3.5厘米;虞美人的果實最小,其蒴果寬倒卵形,長1-2.2厘米。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2:51-53.
[2]包利威.鴉片在中國1705-1950[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7:007-013,099-107,277-278.
[3] 王宏斌.罌粟傳入中國及其在古代的醫藥價值析論[J].廣東社會科學,2009,5:99-107.
[4]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9世界毒品問題報告[R].2019:10-13.
[5] 吳展頻.鴉片中主要成分的檢驗[J].中國法醫學雜志,1993,8(3):154-155.
[6] 魏玉杰,何慶祥,張金文,等.中國不同地區罌粟的核型比較[J].草業學報,2012,21(2):171-179.
[7] 諶彥輝.內地唯一合法罌粟種植基地:高壓電網阻隔,武警24小時看守.鳳凰周刊[Online]. 2010:28.http://news.ifeng.com/opinion/meiti/ph/detail_2010_10/12/2754730_0.shtml, 2010-10-12.
[8]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EB/OL].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有關法律法規匯編, http://www.moj.gov.cn/subject/content/2020-02/14/1449_3241661.html,2020-02-14.
----
來源: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撰文:何俊、陳長麗、張凡
攝影:姜正旺、陳長麗、何俊
編輯:張莉俊、魏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