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張莉俊(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正值秋天,全國各地的菊花展覽一定吸引了小伙伴們的眼球。菊花作為我國的傳統名花之一,家喻戶曉;且在人們心中,菊花色彩艷麗、姿態萬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廣受大家的喜愛。
不過其實,菊花還有很多故事大家并不了解,甚至對它還有一些誤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菊花鮮為人知的那些事。
菊花種類繁多,是因為遇到了它的伯樂
菊花是花卉王國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國1600年的栽培歷史中,菊花被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經過高超的栽培技術培育,形成了全世界3萬多個品種,其變異之豐富被稱為園藝育種史上的奇跡,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那么到底是誰賜予菊花這么優秀而寶貴的基因呢?
經過科學家們多年的考證,菊花主要起源于毛華菊、野菊、甘菊等菊科菊屬的野生植物。這些植物都來自于山野間,有著纖小的花朵。他們可能是菊花原始的父親或母親,也可能只是菊花的遠方親戚;它們通過風或者昆蟲形成復雜而廣泛的自然雜交,賦予了菊花變換莫測的個性。
而當人類介入了這一過程之后,菊花的品種得到了幾何倍數爆發式的增長。人們今天所看到的菊花,其基因都經過了一代代人的選擇和重組。可以說是中國野生菊花和世代育種者共同成就了菊花的輝煌。
菊花“父母”之毛華菊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菊花“父母”之野菊 (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菊花后代 (圖片來源于作者)
只知道“賞”菊?菊花最開始是用來吃的
了解了菊花的起源,那么菊花從野生狀態是如何發展成現在的樣子?這就涉及到菊花的進化了。
跟其它植物一樣,菊花進化的過程漫長又曲折。它先由野生成為一種食材,又被人們引入庭院進行觀賞,然后才進入了栽培、育種和發展的階段。
在菊花的發展歷史中,有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約2500年前——《禮記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野生
約2300年前——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食用
約1600年前——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觀賞
約900年前——宋代劉蒙《菊譜》、《史老菊譜》、《范村菊譜》等——品種
約480年前——明代周履靖《菊譜》、黃省曾《藝菊書》、陳繼儒《種菊法》等——栽培技術
約340年前——清代陳廷燦《藝菊志》、葉天培《菊譜》、蕭清泰《藝菊新編》等——藝菊
從我國古人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菊花品種演進的線索。
菊花是如何開遍全世界的?
菊花起源于中國已成為學者們公認的事實,那么菊花是怎么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呢?
從史料看, 中國菊花走出國門始于唐代日本來華的遣唐使, 即日本的菊花是從中國傳入的。17世紀中葉, 荷蘭商人從我國帶走菊花在歐洲栽培。18 世紀中葉, 法國人路易 比爾諾把菊花的1個大花品種從中國帶到法國進行栽培。19世紀晚期開始,法國和英國的育種者先后培育出菊花的新品種,此后, 這些種質資源相繼傳入美洲各國, 在美國得到更為廣泛的雜交培育。從此,菊花這一中國名花遍植世界各地。
斗菊到底斗的是啥?
菊花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民俗活動,“斗菊”便是其中之一。
據說,從宋朝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大會,會上不僅“萬菊競艷,菊龍欲飛”,而且還有民歌演唱、詩歌吟詠等節目。《大中華京師地理志》曾載:“菊花,士大夫好者極多,家自有種,名目多至三百余。秋日評菊,陶然亭尤佳。”這種將自家菊花送到菊花展地,一起賞菊飲酒、吟詩作畫,一起評說誰家的菊花名貴、誰家的花長的好,老北京時戲稱其為“菊花賽會”或“斗菊會”,一度熱鬧非凡,傳為佳話。
該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北京、開封、武漢等地都曾舉辦“斗菊”大賽,專業菊花技師、民間養菊高手、菊花愛好者均可參加,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9年武漢市第七屆“斗菊擂臺賽”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舉辦(圖片來源于作者)
但是請大家注意,斗菊雖然是欣賞和比賽菊花,但斗的不是卻菊花本身,而是菊花的栽培技藝。這是中國傳統菊花特有的屬性,也是很多愛好者癡迷于菊花的原因之一,因為同樣是菊花在不同的人手中養出來的樣子可完全不同,不信你看。
因此,“斗菊”活動不僅能夠激起國人對菊花的熱愛和種植菊花的熱情,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菊花的栽培技術水平。“斗菊”推動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菊花大師的涌現,像天津菊花大師葉家良、武漢菊花大師李建祥、北京菊花大師張秀山等。在這些大師的帶領下,中國菊花栽培技術得到傳承,中國傳統菊花品種越來越豐富。與此同時,“斗菊”將深厚的中國菊文化傳遞到千家萬戶,讓人們了解菊花、欣賞菊花、喜歡菊花、贊美菊花。
表尊貴,寄哀思,菊還是那個菊,唯文化不同而已
大家都知道菊花的功能很多,不僅能看、能吃、能飲,還能入藥,被稱為“神奇的仙人之食”。而且菊花還代表著不畏風霜、崇尚晚節、淡薄清雅、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更為重要的是菊花曾經的地位相當高。在中國古代皇家園林里,菊花是尊貴的象征,至今北海公園還保留有菊花展覽及技藝的傳承。
皇家喜歡菊花,一開始是因為她最常見的一種顏色——黃色。《周禮》中載:“后服鞠衣,其色黃也”。金黃色先是作為皇后服裝的選擇,后來成為了皇家的專屬。而在中國的農耕文明中,黃色代表土地,因此在皇家園林中,菊花代表著國家社稷。
在日本,這種來自中國的花卉成為了日本皇室的專屬標志。日本天皇被視為天照大神,太陽神的子孫,而菊花的形狀像是放著光芒的太陽,于是菊花也成為了日本國徽的形狀來源。
然而從17世紀末開始,歐洲許多國家把菊花當做喪禮之花,用來祭奠死者,因此菊花又被賦予了哀悼的含義,部分人對它也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其實菊花的哀悼含義來自國外,用菊花掃墓是“西俗東漸”的結果。在我國文化里,菊花一直是高貴、美好的象征。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應該發揚光大,對外來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不應讓其成為我國菊花產業的阻礙。因此我們在此呼吁:請關注中國菊花,積極傳播中國菊花文化,共同努力讓中國菊花文化傳遍世界!
參考文獻:
1.戴思蘭 , 陳俊愉 (1996). 菊屬 7 個種的人工種間雜交試驗.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8(4), 16-21.
2.戴思蘭 , 王文奎 (2002). 菊屬系統學與菊花起源研究進展.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4, 230-234.
3.戴思蘭 (2004). 中國菊花與世界花卉園藝.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3, 1-7.
4.王文奎 , 周春玲 , 戴思蘭 (1999). 毛華菊花朵形態變異.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1(3), 92-93.
5.王子凡(2010).中國古代菊花譜錄的園藝學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
6.張莉俊,戴思蘭(2009). 菊花種質資源研究進展. 植物學報 44 (5): 52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