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羽葉報春(Primula filchnerae)屬報春花科(Primulaceae)報春花屬(Primula )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幼苗有淡淡的清香氣味,整株被多細胞的柔毛,多枚簇生,連柄長7-12厘米,葉片輪廓卵形至卵狀矩圓形,羽狀全裂,羽片3-4對,長8-25毫米,邊緣具有粗齒或再做羽狀分裂,小裂片近線行,寬2-3毫米,具鋸齒,出現第2輪花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鐘狀,分裂約達全長的2/5,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花冠紫色,貫通稍長于花萼裂片闊倒卵形,先端具深凹刻。花期2-4月。
目前,只在陜西秦嶺南部和湖北省竹山縣、竹溪縣有發現陜西羽葉報春分布,海拔900-1000米。主要生長在灌木林下具有碎石的陡峭山坡和次生闊葉林下,適宜沙質并富含有機質的土壤。其花朵清新美麗,春節前后開放,花期持續較長,可以用于室內或者陽臺盆栽。
對于一棵小花來講,陜西羽葉報春也算是有故事的。它經歷了異國戰火,并在那次戰火中尸骨無存;它在故國的山野逸居百年,卻無人識得。它的根從來沒有離開故國,但它與人重逢卻的路途卻漫漫悠長。在百年之中的無數次孤獨回眸之后,才與人類再續前緣,真可謂一波三折。
1904年2月德國植物學家W.Filchner在陜西秦嶺南部山區采集到陜西羽葉報春標本,并把模式標本保存于德國柏林植物園標本館。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柏林植物園標本館毀于戰火,標本亦未能幸免。當《中國植物志》在編寫陜西羽葉報春的物種描述信息時,只能根據1905年植物學教授Knuth發表該物種時的文字進行轉譯。幸運的是2006年4月,湖北省業余植物愛好者甘啟良等,在湖北省竹溪縣和竹山縣先后再次發現該物種,標本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鑒定后,確定是陜西羽葉報春。至此,這一在山野流浪多年的植物,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2015年3月下旬,陜西師范大學的張建強博士在模式標本原產地秦嶺南部也發現該種。
2015年9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植物資源收集人員,在湖北省竹溪縣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植物調查時,對保護區苗圃中繁育的陜西羽葉報春幼苗進行考查和標本采集,植物長勢良好,很多都已經結了種子。2016年3月再次回訪該保護區苗圃,此時陜西羽葉報春正在開花,一派勃勃生機。目前,竹溪縣依托當地的自然地利,正在著手探索陜西羽葉報春在園藝中的應用,并初步獲得了該植物的繁育經驗。
陜西羽葉報春
陜西羽葉報春
陜西羽葉報春
(作者: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