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勾兒茶為我國特有珍稀物種,分布范圍極其狹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已經被列入世界瀕危植物名錄。自1907年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Wilson)在在湖北省興山縣發現該種后,該物種曾一度在人們的視線中隱匿了近百年之久,直到本世紀初才再次回歸人們視野。目前,只分布在十堰和宜昌地區。
小勾兒茶(Berchemiella wilsonii)為鼠李科(Rhamnaceae)小勾兒茶屬(Berchemiella),落葉灌木,一般高2-6米。小枝有縱裂紋,葉互生,橢圓形,頂端鈍,有短突尖,基部圓形,不對稱,僅脈腋微被髯毛,側脈每邊8-10條;頂生聚傘總狀花序,花芽圓球形,花淡綠色,構造與勾兒茶屬Berchemia相似,但萼片三角狀卵形,內面中肋中部具喙狀突起,花瓣寬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爪,與萼片近等長,子房基部為花盤所包圍,花柱短,2淺裂。花期7月。
小勾兒茶適宜生長在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溝谷邊,被發現的小勾兒茶,大多都成單株星散分布在溝谷和峭壁上。由于每個分布點之間大都相距較遠,很難進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容易因人為或自然因素消失。由于自身生長緩慢,并且種子存在敗育的現象,導致其自然更新能力很弱,更加劇了其自然消失的機率。
小勾兒茶有一親緣關系很近的物種—毛柄小勾兒茶,該種為小勾兒茶變種,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毛柄小勾兒茶分布范圍相對廣,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浙江一帶,可供研究的樣本量大。在保護小勾茶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在保護和研究毛柄小勾兒茶已獲得的成果和經驗,使得保護工作能夠更加順利的進行。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江明喜博士2001年在湖北省進行植物科考時,在宜昌市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1株小勾兒茶,2002年又在竹溪縣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再次發現該種。2015年10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在對湖北省進行本土植物調查時,相繼在宜昌和十堰地區多處看到小勾兒茶的身影,但每個種群的數量極少。自該種重回人們視野之后,已經對其進行較為詳細的調查研究。目前,在湖北省竹山縣、竹溪縣已經建立了相關的人工育苗基地,正在為其后代繁殖努力著。2015年10月,在竹溪縣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保護區內苗圃已經成功繁育近100株小勾兒茶幼苗。
小勾兒茶
小勾兒茶
(作者:何俊)